第十章[第1页/共4页]
【4】见以下史料 :
魏晋期间除了流行清谈,另有风行另一种活动,那就是文会。
【1】见《世说新语·惑溺》第五则:韩寿美姿容,贾充辟觉得掾。充每集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跷捷绝人,逾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打扫,说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本国所贡,一着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阖急峻,何由得尔?乃饰辞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他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摆布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
注释
从汗青记录看,中国最早的文人个人恐怕要算建安期间的“三曹七子”了。“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别的另有吴质、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丁廙、杨修、荀玮、应璩等人,也属于这个个人。除了曹操、孔融属于长一辈的,其别人都是与曹丕、曹植兄弟春秋差未几的文学青年,这些青年常常在一起游宴赋诗。现在读曹丕给吴质的信,我们还能够模糊设想当年他们才情抖擞、豪气干云的景象: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成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成忘。既妙思六经,清闲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觉得然。今果别离,各在一方。元瑜长眠,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2】见《晋书·刘琨传》:(琨)年二十六,为司隶处置。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来宾,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非常当时所许。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慕。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
时高祖著《连珠》,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迟文最美。
(4)《南史》卷七十二《徐伯阳传》:太建初,与中记室李爽、记室张正见、左户郎贺彻、学士阮卓、黄门郎萧诠、三公郎王由礼、处士马枢、记室祖孙登、比部郎贺循、长史刘删等为文会友。后有蔡凝、刘助、陈暄、孔范亦预焉,皆一时士也。游宴赋诗,动成卷轴,伯阳为其集序,哄传于世。
从兰亭集会开端的、风俗称之为“上巳会”或“曲水会”的集会,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种按期的文会,较之金谷园那种不按期的文会又进了一步,这对于文学传播的意义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2)同卷《刘苞传》:
清谈当然也是一种集会,但那是学者的集会,思惟家的集会;文会则是文人的集会,墨客的集会,作家的集会。“文会”二字,来自《论语》,《论语·颜渊》有“君子以文会友”之语,文会文会,也就是以文会友。本日中国的文人集会实在是太常见了,官方的不说,光官方的作家协会就遍及天下统统的省、市、县,除了按期开会以外,各种百般的集会随时都有,还稀有不清的杂志,多如牛毛的文集。但是在当代,事情就没有那么轻易了,交通不便,印刷更难,要想聚一次会编一个集子,那但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