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九章[第1页/共7页]

清谈另有很多讲究。它有必然的法度,有专门的术语,乃至另有道具。这道具就是麈尾,是清谈时拿在手顶用来共怜悯感表达的。当时的麈尾做得极其精彩,名流们拿在手里就是一种很好的装潢,跟美女戴金饰一样。

在魏晋南朝靠近四百年的汗青中,清谈是知识分子最首要的文明活动,也是阿谁期间中国粹术思惟演进的根基手腕,其直接成果就是产生了魏晋玄学,同时也鞭策了全部民族精力文明的生长,其意义是毫不该当被低估的。但是向来有“清谈误国”一说,不但政治家也有学者,很多人都对清谈抱攻讦态度,这是如何回事呢?

清谈不是谈天,不是侃大山,它固然带有游戏的色采,本质上是学术性的辩论,以是不是随便甚么人都能够插手清谈的,要成为一个好的清谈家更不轻易。起首,一个好的清谈家必须熟谙传统典范,特别是《周易》《老子》《庄子》即所谓“三玄”,还必须思惟周到,反应敏捷,才气够适时地旁征博引,获得辩论上风。其次,他不但要有丰富的学问,还必须有独到的观点,能够“拔新领异”,即用新观点、新阐述来驳斥对方。别的他还必须有极好的表达才气,说话流利:或简练,一语中的;或美好,辞藻富丽。乃至说话的调子、音色、节拍都要标致,恰到好处,所谓“美音制”“泠泠若琴瑟”。最后还要讲究辩论时的风采,清谈妙手常常都是风采翩翩的名流,内涵的聪明、精力、品德与外在的风采、神态、声音完美地连络在一起,才气成绩一流的清谈家。

262年,嵇康、吕安等人被司马昭所杀今后,大师就更不敢聚在一起清谈了,怕引发司马氏的猜忌,玄学清谈便跌入低谷,处于沉寂状况。直到西晋元丰年间(291—300年),又呈现了第二个清谈飞腾,此中代表人物是王衍和郭象。当代汉语中另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信口雌黄”,一个是“口若悬河”,前者出自王衍的故事,后者出自郭象的故事。王衍职位很高,当了太尉,人又长得萧洒,很会清谈,最难能宝贵的是还颇谦善,如果他清谈中有甚么不当的处所,别人指出来,他立即就加以改正,以是当时的人说他是“口中雌黄”。雌黄是一种颜料,在这里是改正的意义,前人写文章,如果写错了字,就在中间用羊毫蘸点雌黄点两点,以是“口中雌黄”是随口改正的意义。本来这是个好词,厥后变成“信口雌黄”就成贬义词了,这就不能算到王衍头上了。郭象是个思惟家,他给《庄子》做了注解,并且借注《庄子》的机遇建立了本身的哲学体系。自郭象注《庄子》今后,《庄子》就被名流们所爱好,成了三玄的典范之一。郭象反对王弼以为“无”是“万有”的共相的观点,特别反对“有生于无”。他以为“六合万物”既是征象也是本质,宇宙中向来不存在“无”的阶段,“六合万物”不是从“无”产生的,而是本来就如许,是各自“自生”“独化”而成的。“六合万物”到底有没有一个共相,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共同的本质,不过是两个答案,一个是“是”,一个是“否”,王弼主张“是”,郭象主张“否”。主张“是”的一派,就是我们所称的唯心主义;主张“否”的一派,就是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这两派一向存在着,谁也压服不了谁,谁也克服不了谁,恐怕将来永久都是如许,没有能够也没有需求寻求一个同一的答案。在实际上王弼和郭象代表了本体论的两翼,能够说他俩是魏晋玄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小我物。郭象的清谈也非常高超,时人描述他清谈起来如“悬河注水”,源源不断,以是“口若悬河”就成了一个成语,描述一小我辩才非常好。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