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一章[第3页/共6页]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稍后陆机的《文赋》则是第一篇会商文学创作过程的实际著作,它对诸如形象思惟、灵感、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声韵、骈对都无形象而出色的描述。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在中国当代墨客中,我最喜好陶渊明的这类对待生命的态度,因为他看得最透辟,看得最通达。

最后又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老婆。

他把宦海视为“樊笼”,是一个违背本愿、扭曲意志、令人不能做本身的处所,而把回家务农看作返回天然,这当然有当时风行的道家思惟的影响,但更首要的是陶渊明讨厌令人异化的败北宦海的表达。

陶渊明的诗文思惟深切,依托深远,明白晓畅,不富丽不砥砺,不堆砌辞藻,但是味道醇厚、特别耐读,因为它实在,不扯谎话,就如陶渊明这小我活得实在、活得自我一样。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讲到陶渊明的诗,大师最熟谙的大抵莫过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十个字的确成了陶渊明的标记,想起陶渊明就想起这十个字。这十个字把陶渊明那种与世无争、悠然得意、阔别名利、沉醉天然的生命情调与美感寻求,非常形象非常简练地表达了出来。“悠然见南山”,有的版本作“悠然望南山”。到底是“见”还是“望”?我看当然是“见”,“见”是不经意的,“望”是经意的,“见”是偶尔相遇,“望”是主动去看,把“见”改作“望”,那种悠然得意的味道就少多了。实在这两句诗不但仅是写景,还是很有哲理意味的。传压服用菊花能够延年,南山则意味长命,所谓“寿比南山”,采菊而见南山,这是道家的境地,是把生命本身看得高于身外统统的看法的表现,用道家的说话来讲叫“贵生”,叫“守真”。没有看破生命的本质,而热中功名、汲汲于俗世繁华的人,是写不出如许的诗的。

先说曹植(192—232年)。汉末建安期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首要的关键,文学第一次被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的高度,开端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在此之前,文学顶多是政治与经学的附庸。也是在建安期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呈现文人个人,即以“三曹七子”为中间的邺下文人个人,这当中才调最高、著作最多的是曹植,他是这个个人真正的灵魂人物。东晋末年的墨客谢灵运自视甚高,却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子建就是曹植,字子建。我们明天还用“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世说新语·文学》中有一个关于曹植的故事: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回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觉得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