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一章[第3页/共6页]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陶渊明本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先人普通都喜好叫他陶渊明(约365—427年)。他生于东晋末年,死的时候已经到刘宋朝了,大抵活了六十来岁。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年的名将、大臣,曾任荆州刺史,后又都督八州,位极人臣。但陶侃出身寒素,并不属于当时的门阀士族阶层,子孙也不发财,陶侃时繁华了一阵子,到陶渊明这一代又相称贫寒了。陶渊明这小我生性廉洁,看不惯东晋末年的败北宦海,以是一向不想出去仕进。为了保持家庭生存,他也曾经勉强本身出去仕进,但始终不能适应,每次都是做了几天官就辞职不干了。最长的一次是当江西彭泽县的县令,做了八十一天,最后还是做不下去。传说当时郡里派了个督邮(官名)要来彭泽县巡查,此人不学无术,陶渊明底子瞧不起他,想到本身竟然要哈腰鞠躬驱逐如许一个小人,就感觉很窝囊,越想越活力,摘下乌纱帽摔在办公桌上,说:“我如何能够为了一点戋戋的官俸去处这类小人点头哈腰呢?”因而扬长而去。陶渊明的原话是:“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见萧统《陶渊明传》)明天我们还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就是如许来的。

户庭无尘杂,虚室不足闲。

上面就来讲讲这四小我,重点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文思惟深切,依托深远,明白晓畅,不富丽不砥砺,不堆砌辞藻,但是味道醇厚、特别耐读,因为它实在,不扯谎话,就如陶渊明这小我活得实在、活得自我一样。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这些诗句是多么美啊!如果你的家是在乡村,园子里有几棵大树,当傍晚的鸟儿纷繁归巢的时候,念念“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吧,你会有甚么样的表情和感受?如果有朋友自远方来,你到园子里摘菜接待他,那么恐怕没有比“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更合适的句子来描述你的表情吧?又假想在春日微风细雨当中,看着远方一畦畦的稻田,绿油油的禾苗在风中扭捏,你不会想起“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诗句吗?陶渊明另有两句诗写如许的气象:“有风自南,翼彼嫩芽。”(见《时运》)多么简练又多么丰富,多么朴实又多么斑斓啊!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不过这只是陶渊明的一面。有人是以鉴定陶渊明是一个道家,又未免简朴化了。陶渊明在他生长的过程中,受了各种传统思惟的熏陶,也接收了各种思惟的精华,不但仅只是道家,偶然我们也较着地看到他有儒家主动用世的一面。比如如许的诗句:少年罕人事,游幸亏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喝酒》二十首之十六)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之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之二)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鼓励,光阴不待人。(《杂诗》十二首之一)这美满是儒家式的尽力进取的态度。他在《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中,第十首写得更明白: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在中国当代墨客中,我最喜好陶渊明的这类对待生命的态度,因为他看得最透辟,看得最通达。

亲戚或余悲,别人亦已歌。

曹植的诗豪情充分,辞藻华丽,读起来“流转如弹丸”,开启了魏晋“尚情”“唯美”的诗风,也成为中国抒怀诗的典范。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