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一章[第1页/共6页]

僻巷隔深辙,颇回故交车。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讲到陶渊明的诗,大师最熟谙的大抵莫过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十个字的确成了陶渊明的标记,想起陶渊明就想起这十个字。这十个字把陶渊明那种与世无争、悠然得意、阔别名利、沉醉天然的生命情调与美感寻求,非常形象非常简练地表达了出来。“悠然见南山”,有的版本作“悠然望南山”。到底是“见”还是“望”?我看当然是“见”,“见”是不经意的,“望”是经意的,“见”是偶尔相遇,“望”是主动去看,把“见”改作“望”,那种悠然得意的味道就少多了。实在这两句诗不但仅是写景,还是很有哲理意味的。传压服用菊花能够延年,南山则意味长命,所谓“寿比南山”,采菊而见南山,这是道家的境地,是把生命本身看得高于身外统统的看法的表现,用道家的说话来讲叫“贵生”,叫“守真”。没有看破生命的本质,而热中功名、汲汲于俗世繁华的人,是写不出如许的诗的。

在魏晋期间,特别值得重视的另有文学实际。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先说曹植(192—232年)。汉末建安期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首要的关键,文学第一次被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的高度,开端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在此之前,文学顶多是政治与经学的附庸。也是在建安期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呈现文人个人,即以“三曹七子”为中间的邺下文人个人,这当中才调最高、著作最多的是曹植,他是这个个人真正的灵魂人物。东晋末年的墨客谢灵运自视甚高,却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子建就是曹植,字子建。我们明天还用“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世说新语·文学》中有一个关于曹植的故事: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回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觉得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又比如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开首写道: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陶渊明不但诗赋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古今传诵的名文。这篇文章描述一个与世隔断的“桃花源”,这里“地盘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是与外界绝无来往。桃花源里的人是当年为了遁藏秦朝的暴政而到这里来的,内里已经经历了两汉魏晋,这里的人却一无所闻,只是过着本身安静满足的糊口。“桃花源”不必实有其地,它只是依托了作者一个夸姣的抱负,但愿老百姓能够过一种没有暴政、没有战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争权夺利、只靠本身的勤奋为生的自在糊口。《桃花源记》能够说是我国当代第一篇关于乌托邦的寓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天然。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秋风吹飞藿,寥落今后始。

前面已经说过,魏晋期间文学的独立与自发使文学实际有了产生的根本,因为在文学独立成科并成为一种自发的存在之前,是不会有人去对它停止专门研讨的。魏晋文学的兴旺生长使文学实际的产生不但有了能够,并且有了需求,而魏晋期间的文论也确切是中国传统文学实际的岑岭,几近能够说是空前绝后。曹丕有一本书叫《典论》,此中有一章是《论文》,在这篇文章里,曹丕给了文学以高贵的职位,说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如许的高度,曹丕是第一人,因此《典论·论文》能够称为中国文学实际的开山篇。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