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三章[第1页/共4页]

广陵散的故事一千七百多年来脍炙人丁,成语中的“绝唱”“绝响”“广陵散绝”,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1】《世说新语·术解》第一则: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因而伏阮神识。

不过不管你同分歧意这一点,都不能不承认《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极有分量的音乐实际著作,它以当时风行的清谈体例,设想了“秦客”与“东野仆人”之间的辩论,颠末八问八答,层层阐述“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的观点。 用明天的口语说,嵇康以为声音和豪情是分开的,不是缠在一起的,声音只要好与坏之分、美不美之分,没有豪情的题目,豪情是民气里的东西,和声音没有干系。嵇康的实际不必然完美精确,但不能说他没有事理,他起码提出了一个很首要的观点,并且激发了更多的思虑和耐久的会商,在音乐史上是大有进献的。

【4】此用钱锺书《管锥编》的读法,传统的读法是:“一,气韵活泼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运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戴逵和他的儿子戴都以画佛像闻名,并且由绘画走向雕塑,父子俩都是闻名的佛像雕塑家。戴逵还是中国山川画的开隐士物之一。戴逵的文章也写得很好,所作《竹林七贤论》很驰名,刘义庆撰写《世说新语》以及刘孝标厥后注解《世说新语》,都从中取材很多。

魏晋期间传播最广的和音乐有关的故事是广陵散,人物就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情稳定。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戴逵(?—396年)是东晋人,字安道,出身士族,却一辈子隐居不仕进,只喜好文学艺术。但他跟当时的名流都有来往,谢安、刘惔都很赏识他。他跟王徽之的友情特别好,闻名的“雪夜访戴”故事中的“戴”就指他,访的人是王徽之。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任诞》中能够找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划子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败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竹林七贤中的阮氏叔侄—阮籍跟阮咸,都是音乐涵养很高的人,阮籍写过《琴赋》,阮咸史称“解音”。当时闻名的乐律学家荀勖按古制造了十二枚新律管,用来调声,本身很对劲,但阮咸听了今后却感觉声音高了一点,鉴定是古尺和今尺的长度不一而至。荀勖开端很不平气,厥后有人从地下发掘出了周朝的玉尺,他才发明周尺比当时的尺的确长一点,乃至本身所造的律管略短,这才佩服阮咸的神妙【1】。中国传统乐器中至今另有一种乐器叫“阮咸”,或简称“阮”(古琵琶的一种,四弦有柱),就是人们为记念阮咸而定名的,因为这类乐器他弹得最好,也有人说这类乐器就是阮咸缔造的。

这两门艺术都跟绘画有关,又跟佛教有关。初期的雕塑家几近同时是画家,画的是佛像。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东晋和南北朝)期间已经相称风行,因此便有了雕塑佛像、起建寺庙的需求。东晋南渡,门阀士族多随司马氏迁徙到江南,驰名的和尚、法师也大多南来,但寺庙搬不走,中基层的佛教徒和寺庙留在北方,而名僧和佛理则到了江南。以是当时的状况是,北方首要生长佛教的硬件,江南则生长佛教的软件,因而佛教的雕塑多建于北,佛教的画像则发财于南。闻名的佛像画家戴逵、戴父子都是东晋人,而闻名的佛教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则都在北方。南朝直到梁武帝(他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以天子的力量鞭策佛教的生长,才渐渐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诗)的盛况。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