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二章[第1页/共5页]

王献之缔造的这类新体行书很快就风行开来,几近成为书家的最爱。张怀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行草”。从二王至今,汉字风行的书体根基上牢固下来,一共是六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又称真行)、行草。

值得重视的是,张怀瓘特别指出这类新体的特性是:“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此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飘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为便于了解,我把它翻译成口语就是:这类书体既非草书,也非行书,它比草书更便当,比行书更伸展,中间也能够夹些草字。它不因循老旧的套路,也不拘泥生硬的法则,它格外标致,又很简易。态度轻松,神采飞扬,显得超群而文雅。写的时候能够按照景象来挑选行、草的比例,既舒畅又便利。

二王之前,篆、隶、真(楷)、行、草各体虽已建立,但根基上还带有古朴的特性,从二王开端,中国书法从古朴走向流丽,书法家的小我色采越来越光鲜。中国书法实际上是在二王的手上完成了“当代化”,就像中国诗歌在唐朝完成了“当代化”一样。唐之前的诗体称为“古体”,唐今后则称为“近体”,也能够说二王之前的书法是“古体”,二王今后就变成了“近体”了。这里讲的“当代化”当然是一个比方,不是我们明天常说的当代化,但“古/近”“传统/当代”本来就是相对的说法,没有甚么绝对含义。唐朝的韩愈说到王羲之的字,有一句诗—“羲之俗书趁姿媚”(《石鼓歌》),有人觉得韩愈对王羲之评价不高,实在韩愈的话恰是点出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分水岭感化。这里说的“俗书”,是跟古体相对而言,更靠近大多数人的审美兴趣。“姿媚”就是流丽,跟朴拙相对而言,更靠近当代(东晋)人的美感。前人评王羲之的字,另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仿佛游龙,飘若惊鸿”“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天然,丰神盖代”等考语,都是说王羲之的字具有流利、斑斓、本性色采光鲜等特性。

王羲之出身朱门,是东晋名相王导的族侄,从小就是一个天赋少年,十三岁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大臣周 所赏识。有一次周 宴客,王羲之也敬陪末座。当时最贵重的食品是牛心,普通都是年高德劭的高朋先尝,周 却把第一块牛心夹给了春秋最小的王羲之,这事一时鼓吹开去,十三岁的王羲之就变得驰名了。厥后太尉郗鉴想要同王家攀亲,派一个弟子到王家去见王导,申明来意后,王导就叫弟子去见王家的子侄,让他从中遴选一个。弟子返来向郗鉴陈述,说王家后辈传闻我来遴选半子,都颇矜持,只要一个青年光着肚皮躺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完整不把这当回事。郗鉴答复说,就这个好。因为郗鉴也是一个崇尚天然的人,以是很赏识这个态度天然、淡于名利的青年。这个“坦腹半子”的青年就是王羲之,厥后他真的成了郗家的半子。当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半子快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快婿”是好半子的意义,快不是快慢的快,是快人快事的快。

魏晋期间中国书法已经完整成熟,篆、隶、真(楷)、行、草,没有一样没有大名家。阿谁期间士族精英分子对书法的爱好几近到了痴迷的程度,凡名流几近没有不看重书艺的。一个大师族里有人字写得好,就会动员这个家属其他有天禀的人,书法技能也就代代相传,乃至于呈现了很多人才辈出的书法家属,这是魏晋之前和今后都未几见的。魏晋南北朝时最大的两个门阀家属,琅邪(今山东临沂)王氏和陈郡(今河南太康)谢氏都是驰名的书法大族,特别是王氏,可说是中国汗青上最大的书法家属。别的像颍川钟氏、弘农张氏、河东卫氏、安平崔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高平郗氏、琅邪颜氏、泰山羊氏、吴郡陆氏,也都出过成群的书法家。魏晋书风的代表人物是钟、王,钟就是钟繇,是钟会的父亲,是魏国的建国功臣,官做到太傅;王就是王羲之,加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都是东晋人。钟繇和王羲之的真迹现在都看不到了,看到的都是唐人的摹本,王献之的真迹也只剩下《鸭头丸帖》十五字,其他也都是摹本。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