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二章[第2页/共5页]

当然,王羲之的书法不是光靠刻苦练成的,刻苦只是练技术,而艺术除了技术成分外还要加上天禀和才华。王羲之之以是能够成为书圣,起首是因为他天禀高,才华高。前面讲过他从小就是一个天赋少年,长大今后更是众望所归。《晋书》本传里讲:“羲之既少有佳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但他并不如何喜好仕进。有一次朝廷受命他做护军将军,他推让不做,当时的名臣殷浩写信劝他,就说:“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观政之枯荣,如吾等亦谓为然。”(普通人都以你的出不出山作为察看政治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像我们这些人也以为是如许。)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和等候有多么高。王羲之就是王羲之,不是甚么人都能够成为王羲之的。不刻苦当然不可,光刻苦也是不敷的,如果贫乏才情和天禀,就算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练字,也不能包管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现在有些朋友不明白这个事理,对于本身的天禀和才情贫乏自知之明,又不肯尽力读书,成果写来写去顶多就是一个书匠,离书法家还差得远。

仿佛游龙,飘若惊鸿

王羲之出身朱门,是东晋名相王导的族侄,从小就是一个天赋少年,十三岁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大臣周 所赏识。有一次周 宴客,王羲之也敬陪末座。当时最贵重的食品是牛心,普通都是年高德劭的高朋先尝,周 却把第一块牛心夹给了春秋最小的王羲之,这事一时鼓吹开去,十三岁的王羲之就变得驰名了。厥后太尉郗鉴想要同王家攀亲,派一个弟子到王家去见王导,申明来意后,王导就叫弟子去见王家的子侄,让他从中遴选一个。弟子返来向郗鉴陈述,说王家后辈传闻我来遴选半子,都颇矜持,只要一个青年光着肚皮躺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完整不把这当回事。郗鉴答复说,就这个好。因为郗鉴也是一个崇尚天然的人,以是很赏识这个态度天然、淡于名利的青年。这个“坦腹半子”的青年就是王羲之,厥后他真的成了郗家的半子。当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半子快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快婿”是好半子的意义,快不是快慢的快,是快人快事的快。

不要说王羲之,连他儿子王献之的真迹也根基上看不到了。明天晓得的王献之最驰名的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送梨帖》《鹅群帖》和《洛神赋十三行》,除了《鸭头丸帖》,其他都不是真迹而是摹本。清朝乾隆天子曾经同时具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王献之的族弟)的《伯远帖》,感觉非常高傲,特别把它们藏在养心殿的西暖阁里,并将西暖阁定名为“三希堂”。“三希”就是指以上三种书法珍品,“希”通“稀”,罕见之意。乾隆亲身在《伯远帖》开首题了几句话:“唐人真迹已不成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实在乾隆藏的这三件也并非真迹,起码没法鉴定。不过它们即便是摹本,也是唐朝或唐朝之前留下来的,也算相称罕见了。请重视,这三件希世之珍的书者都是琅邪王氏的人,王羲之是王导的族侄,王献之和王珣则是王导的孙辈。乾隆说的“茧纸家风”,恰是说王氏以书法传家的家风。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