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2页/共3页]
这则故事很轻易画成一幅丹青,图中一宝贵族青年,乘着标致的高车,披着轻巧的鹤裘,天上飘着微雪,安闲前行。路边有一个院子,另一名更年青的贵族青年从篱笆的空地处看着这位坐在车上的名流,不由又赏识又恋慕,感慨道:“这的确跟神仙没有辨别。”王恭、孟昶都是当时的名流,王恭比孟昶大,成名更早。这里值得重视的是当时贵族青年对美的寻求,你看王恭穿很多么标致而萧洒啊。而孟昶对王恭的感慨当然有激烈的恋慕成分,一样激烈的则是他对王恭穿着、举止之美的赏识。
总之,魏晋人对美的寻求几近表示在统统方面,包含对美的人特别是美女人的赏识,对风韵、举止、言谈的润色,对穿着、器具的讲究,到处都透暴露来。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一小我美感或说审好认识的觉醒,是以个别认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个别认识的觉醒,没有对个别生命、本身代价的器重,美感或说审好认识的觉醒是不成能的。有了美感或说审好认识的觉醒,才会有艺术的缔造。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书法、绘画、雕镂、修建等艺术之以是获得光辉光辉的成绩,跟魏晋人的美感或说审好认识的觉醒与发财是紧密相干的。
另有一点需求弥补,正如前一章所说,当时士人重情的民风影响到文学,产生了文学上的“尚情”偏向,当时士人对美的寻求也影响到文学,产生了文学上的 “唯美”偏向。魏晋南北朝文学重视情势美,修辞上讲究骈对,声韵上讲究平仄,都是这类唯美偏向的表示。尚情与唯美是魏晋南北朝期间两大文学思潮,这两大思潮都同魏晋士人的精力寻求紧密相干。
魏晋南北朝时候,士族精英分子就是所谓名流们,都喜好清谈,那是他们首要的学术交际活动。名流们在清谈的时候手里都会拿着一样东西,叫作麈尾。这个“麈”字上面是鹿,上面是仆人的主,读zhǔ。麈是甚么东西呢?就是鹿,但不是浅显的鹿,而是一群鹿的魁首,鹿们的主公,它老是走在鹿群的前面,是鹿群的旗手,全部鹿群奔向何方,就看它的尾巴如何摆。用这类鹿的尾巴上的毛装潢的手柄,就叫麈尾。很多人会把麈字念错,念成灰尘的尘,尘字的繁体上面是鹿,上面是土,看起来跟麈字很相像。因为把麈字念成尘字,很多人就觉得麈尾跟拂尘是一个东西。实在古典小说或古画中羽士们或神仙们手里拿的拂尘,像个马尾,是用来掸灰尘或者赶苍蝇的,跟名流们清谈时的麈尾不是一个东西。魏晋时候的麈尾有很多式样,我们明天已经看不到了,传闻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以保存日本圣武天皇遗物为主的博物馆)还藏有一柄。我也没见过,但看过一些图片,有点像窄窄的芭蕉扇,又有点像鸡毛掸,总之跟拂尘并不一样。魏晋名流们的麈尾是清谈时必备的道具,插手清谈的大家手一柄,清谈的时候这柄麈尾便跟着发言的姿势飞来舞去,能够帮忙发言的人表达豪情,如夸大、侧重等,有点像畴前中小学西席讲课时用的教鞭。但是麈尾更大的用处倒是增加清谈之美,以是当时候的名流都尽量把本身的麈尾做得美好标致。单讲麈尾的柄,有效贵重的木头做的,有效标致的竹子做的,有效宝贵的象牙或犀角做的,乃至有效乌黑的和田玉做的。《世说新语·容止》第八则就说:王夷甫面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