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3页/共3页]
这则故事很轻易画成一幅丹青,图中一宝贵族青年,乘着标致的高车,披着轻巧的鹤裘,天上飘着微雪,安闲前行。路边有一个院子,另一名更年青的贵族青年从篱笆的空地处看着这位坐在车上的名流,不由又赏识又恋慕,感慨道:“这的确跟神仙没有辨别。”王恭、孟昶都是当时的名流,王恭比孟昶大,成名更早。这里值得重视的是当时贵族青年对美的寻求,你看王恭穿很多么标致而萧洒啊。而孟昶对王恭的感慨当然有激烈的恋慕成分,一样激烈的则是他对王恭穿着、举止之美的赏识。
曹操这个故事很能反应当时士族阶层爱美的民风。如果大师对美没有甚么感受,那曹操有甚么需求让崔琰来代替本身呢?阿谁匈奴使者也很高超,竟然能够透过表面看到一小我的内涵精力。实在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民风,就是对人物的辨别,这个民风汉末以来就相称风行了。总之阿谁期间的人很正视一小我的表面风韵,并且还要透过人物的表面风韵,洞鉴他内涵的精力,用明天的话来讲,就是不但看外在美,还看内涵美,透过外在看内涵。
王长史叫王濛,刘尹叫刘惔,两小我是好朋友,都是东晋闻名的清谈家,两小我又都是帅哥。王濛病危,还拿着麈尾把玩,可见他多么爱清谈,又能够设想他的麈尾有多么精彩。他拿着麈尾和本身比拟,说“如许的人,竟然活不到四十”,也可见他的自怜与自恋。刘惔晓得他的意义,以是在他出殡的时候把本身钟爱的犀柄麈尾放在棺材里,给他陪葬。犀牛角在当时是极贵重的可贵之物,用来做麈尾的柄,足以看出当时名流们对麈尾的讲究和对美的寻求。
魏晋士人对美的寻求
我们还能够看《世说新语·企羡》第六则: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
魏晋人爱美的例子很多,当时有本书叫《世说新语》,刘宋期间临川王刘义庆(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写的,三十六篇,此中有一篇叫《容止》,《容止》一共有三十九则故事,几近每一则都跟美有关,首要讲形貌之美与风韵之美,且挑几则来看看。
王夷甫就是王衍,西晋人,东晋建国宰相王导是他的族弟。王衍官做到太尉,是驰名的清谈家,人又长得很帅,很爱美,皮肤又白,连麈尾柄都是白玉做的,拿在手里的确看不出哪是手哪是麈尾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