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七章[第1页/共3页]

魏晋人除了重情还爱美,爱美跟重情一样,也是个别认识觉醒的表示。或许我们能够套用王戎那句话“贤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贤人忘美,最下不及美,美(美感)之所钟,正在我辈。”

王夷甫就是王衍,西晋人,东晋建国宰相王导是他的族弟。王衍官做到太尉,是驰名的清谈家,人又长得很帅,很爱美,皮肤又白,连麈尾柄都是白玉做的,拿在手里的确看不出哪是手哪是麈尾柄。

我们还能够看《世说新语·企羡》第六则: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

魏晋南北朝时候,士族精英分子就是所谓名流们,都喜好清谈,那是他们首要的学术交际活动。名流们在清谈的时候手里都会拿着一样东西,叫作麈尾。这个“麈”字上面是鹿,上面是仆人的主,读zhǔ。麈是甚么东西呢?就是鹿,但不是浅显的鹿,而是一群鹿的魁首,鹿们的主公,它老是走在鹿群的前面,是鹿群的旗手,全部鹿群奔向何方,就看它的尾巴如何摆。用这类鹿的尾巴上的毛装潢的手柄,就叫麈尾。很多人会把麈字念错,念成灰尘的尘,尘字的繁体上面是鹿,上面是土,看起来跟麈字很相像。因为把麈字念成尘字,很多人就觉得麈尾跟拂尘是一个东西。实在古典小说或古画中羽士们或神仙们手里拿的拂尘,像个马尾,是用来掸灰尘或者赶苍蝇的,跟名流们清谈时的麈尾不是一个东西。魏晋时候的麈尾有很多式样,我们明天已经看不到了,传闻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以保存日本圣武天皇遗物为主的博物馆)还藏有一柄。我也没见过,但看过一些图片,有点像窄窄的芭蕉扇,又有点像鸡毛掸,总之跟拂尘并不一样。魏晋名流们的麈尾是清谈时必备的道具,插手清谈的大家手一柄,清谈的时候这柄麈尾便跟着发言的姿势飞来舞去,能够帮忙发言的人表达豪情,如夸大、侧重等,有点像畴前中小学西席讲课时用的教鞭。但是麈尾更大的用处倒是增加清谈之美,以是当时候的名流都尽量把本身的麈尾做得美好标致。单讲麈尾的柄,有效贵重的木头做的,有效标致的竹子做的,有效宝贵的象牙或犀角做的,乃至有效乌黑的和田玉做的。《世说新语·容止》第八则就说:王夷甫面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别离。

魏晋人爱美的例子很多,当时有本书叫《世说新语》,刘宋期间临川王刘义庆(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写的,三十六篇,此中有一篇叫《容止》,《容止》一共有三十九则故事,几近每一则都跟美有关,首要讲形貌之美与风韵之美,且挑几则来看看。

魏晋士人对美的寻求

曹操这个故事很能反应当时士族阶层爱美的民风。如果大师对美没有甚么感受,那曹操有甚么需求让崔琰来代替本身呢?阿谁匈奴使者也很高超,竟然能够透过表面看到一小我的内涵精力。实在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民风,就是对人物的辨别,这个民风汉末以来就相称风行了。总之阿谁期间的人很正视一小我的表面风韵,并且还要透过人物的表面风韵,洞鉴他内涵的精力,用明天的话来讲,就是不但看外在美,还看内涵美,透过外在看内涵。

《容止》第一则讲曹操的故事。有一次曹操(阿谁时候他已经被封为魏王)会晤匈奴使者,感觉本身长得不敷威武(原文是“自以形陋”)。别觉得曹操是个大豪杰,必然长很多么雄浑,实在曹操是矮个子,在明天的青年看起来,底子就是“三级残废”。他感觉这很轻易引发匈奴使者的轻视,因为匈奴使者一个个都人高马大,以是就让本技艺下的一个大臣叫崔琰(字季珪)的来假扮本身。这崔琰长得身材矗立,个子又高,另有一口四尺长的标致胡子,模样又严肃又儒雅,的确比曹操帅多了。曹操让崔琰坐在本身的坐位上扮魏王,本身则拿着一把刀站在坐榻边,扮作魏王的侍从。拜见结束今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你感觉魏王如何样?匈奴使者说:“魏王看起来非常严肃儒雅,但是站在他身边拿着刀(原文是“捉刀”,“捉”在古汉语中就是拿或者抓住的意义)的那小我才是一个真正的豪杰。”曹操听了今后大为惊奇,感觉这个匈奴使者太短长,便派人追上,把他给杀了。当代汉语中另有一个成语叫“捉刀人”,用来指一件事情背后的真正策划者,代替别人写文章也能够叫作“捉刀”。“捉刀”和“捉刀人”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