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页/共4页]
讲到士族,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董仲舒。他向汉武帝建议“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使经他改革过的儒术成为汉帝国的国度认识形状。同时他又建议汉武帝创办太学。太学本是古已有之,是天子和皇族受教诲的处所,范围并不大。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后,就把太学办得很有范围,到东汉末年,乃至庞大到有三万多名门生。因为独尊儒术,以是太学里只教儒家的五经,也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每一经都找当时最优良的学者来教,这些教员叫“五经博士”,门生则主如果贵族青年和官员后辈。这些受过太学教诲的人成为汉王朝文官的来源,汉武帝今后的文官几近满是从太学中提拔的,以是汉朝太学有点像我们明天的中心党校。当时太学的教员和门生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又是最有能够当官的人。因为中心一级除了太学以外没有别的黉舍,处所上固然另有些官学,但范围不大,程度不高,以是普通人很难接管好的教诲,那么太学的师生就变成当时社会文明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把持者。并且这些人的家属常常会世代相传,代代都受过杰出的教诲,代代都有人在朝廷里做大官,读书和当官是其两个首要标记,以是如许的家属就叫作士族。“士族”的“士”最早指贵族当中最低的一级,春秋今后逐步演变为有知识能办事的读书人的代称。因为天子的恩赐和法律的偏袒,这些士族常常获得很多的地盘,又享用免税的权力,很多农夫也志愿地投到这大树底下来找庇荫,成为这些士族的佃客。士族就如许雪球般越滚越大,逐步构成一个个庞大的家属,人数能够多到几百乃至几千。这几百几千人连同大片的地盘,就变成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一个个个人,乃至还具有保卫庄园的武装力量。我们在《水浒传》中读过“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祝家庄就有点像这里所说的士族庄园。
大师都知伸谢安是东晋前期很首要的政治家,他当宰相十多年,把国度管理得不错。在他的批示之下,侄儿谢玄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来势汹汹的苻坚,保住了东晋政权。但是很多人不晓得,谢安本来不想当官的。当时大士族出身的青年普通十八九岁就踏上宦途,二三十岁官就做得很大了,乃至有四十不到就做到“三公”的,如此年青还没有长白头发,当时叫“黑头公”。而谢安一向到四十多岁还隐居在故乡会稽,有一天他老婆问他:“你莫非真的就如许一辈子不出去仕进?”谢安捏着鼻子(他大抵有鼻炎),勉强答复他的太太说:“唉,恐怕还是免不了要出去仕进啊。”他说“免不了”,是很不甘心但又不得不去的意义。为甚么不甘心呢?因为他感觉每天跟朋友们游山玩水,清谈高论,另有大群的美女跟着,唱歌跳舞,是很舒畅的糊口,为甚么要出去仕进呢?仕进每天上放工,要忙着开会、批公文,要听长官的批示、看长官的神采,出了错还能够下狱杀头。他现在如许多么优游安闲啊!他们谢家是东晋数一数二的大师族,甚么都不缺,犯不着出去驰驱劳累、冒风险。但是他又不得不出去仕进,因为对于当时的门阀士族,必然要有人在朝中做大官才气保住本家属的社会职位。当时谢安的哥哥谢奕、弟弟谢石,一文一武都在朝廷当大官,但是他这两个兄弟实在没有才调,官都没当好,文的没政绩,武的打败仗,眼看位子就要保不住。所觉得家属的门面和好处计,谢安固然不甘心,一拖再拖,到了四十多岁还是出去仕进了,不然谢氏门庭能够就式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