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1)[第1页/共3页]
三纲以外,另有五常,都是儒家对峙的。“常”有稳定的意义,五常是儒家所讲的五种稳定的德行: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本人固然没有特别夸大这一点,但是统统的汉儒都共同主张,这五种德行与五行相合。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与南边的火合,智与北方的水合,信与中心的土合。(见《白虎通义》卷八)
宇宙产生论的学说
董仲舒所定的五行挨次,与《洪范》所定的(见本书第十二章)分歧。他定的挨次是:第一是木、第二是火、第三是土、第四是金、第五是水(《五行之义》)。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义》),这是“比相生”。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五行相胜》),这是“间相胜”。
阴阳家和儒家的异化
汉语的“天”字,偶然译为Heaven(主宰之天),偶然译为nature(天然之天)。但是这两种译法都不非常切当,在董仲舒哲学中特别如此。我的同事金岳霖传授曾说:“我们若将‘天’既解为天然之天,又解为主宰天然的上帝之天,时而夸大这个解释,时而夸大另一个解释,如许我们或许就靠近了这其中国名词的几分真谛。”(未刊稿)这个说法对某些环境似分歧适,比方就分歧适老子、庄子,但是完整合适董仲舒。在本章以内呈现“天”字时,请读者想起金传授这段话,作为董仲舒哲学中“天”字的定义。
我在第十二章指出过,先秦思唯有两条分歧的线路:阴阳的线路,五行的线路。他们各自对宇宙的布局和发源做出了主动的解释。但是这两条线路厥后异化了,在董仲舒那边这类异化特别较着。以是在他的哲学中既看到阴阳学说,又看到五行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约前104),就是遵循如许的企图停止实际化的大实际家。他是广川(今河北省南部)人。汉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他在此中起了很高文用。为了儒家的正统而建立根基轨制,他也起了首要感化:闻名的测验轨制,就是从他的期间开端构成的。在这个轨制下,进入宦途的各级当局官员就不靠出身崇高,不靠财产,而靠通过一系列按期测验。这些测验由当局主持,在天下同时停止,对于社会的统统成员都敞开大门,只要极少数人除外。当然,这些测验在汉朝还是雏形,在数百年后才真正遍及实施。这个轨制是董仲舒第一个建议的,更成心义的是他主张以儒家典范作为这些测验的根本。
照董仲舒的说法,阴阳学说也是社会次序的形上学按照。他写道:“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佳耦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霸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
董仲舒觉得教养是性的持续,这一点他又靠近孟子。他写道:“或谓: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深察名号》)题目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观点。题目的答复,董仲舒把他本身和孟子清楚地分开了。
以是四时窜改来自阴阳的盛衰,四时循环实际是阴阳循环。董仲舒说:“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春、夏、秋)成生,以一时(冬)丧死。”(《阴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