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国哲学简史》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31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2)[第1页/共3页]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看法

这一篇起首辨别全数真谛和部分真谛。全数真谛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对于它的研讨称为“道术”;部分真谛是全数真谛的某一方面,对于它的研讨称为“方术”。这一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成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如果读一读19世纪的大臣如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1823―1901)的文章,更能够证明他们对于西方打击的感受,的确是如此。这个注试图申明他们如此感受的启事。

佛教的输入仿佛使很多中国人熟谙到除了中国人也还别的有文明人存在,不过在传统上对印度有两种观点。反对佛教的中国人信赖印度人不过是另一种蛮夷。信奉佛教的中国人则以为印度是“西方净土”。他们对印度的奖饰,是作为超人间的天下来奖饰。以是佛教的输入,固然对中国人的糊口产生庞大影响,也并没有窜改中国人自发得是大家间独一的文明人的信心。

蒙前人和满人征服了中国的时候,他们早已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中国文明。他们在政治上统治中国,中国在文明上统治他们。中国人最体贴的是中国文明和文明的持续和同一,而蒙前人和满人并未使之较着间断或窜改。以是在传统上,中国人以为,元朝和清朝,只不过是中国汗青上前后接踵的很多朝代当中的两个朝代罢了。这一点能够从官修的各朝汗青看出来。比方,明朝在必然意义上代表着反元的民族反动,但是明朝官修的《元史》,把元朝看作是担当纯是中国人的宋朝正统的朝代。一样,在黄宗羲(1610―1695)编著的《宋元学案》中,并没有从品德上訾议诸如许衡(1209―1281)、吴澄(1249―1333)这些学者,他们虽是汉人,却在元朝做了高官,而黄宗羲本人则是最有民族时令的反满的学者之一。

《庄子》最后一篇《天下》篇的作者,提出了道家的折中观点。这一篇实际上是先秦哲学的总结。我们不能必定这位作者是谁,这并无毛病他真恰是先秦哲学的最好的汗青学家和攻讦家。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由此看来,《天下》篇的含义仿佛是说,儒家晓得详细的“数度”,而不知所含的道理;道家晓得道理,而不知数度。换句话说,儒家晓得“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要两家的连络才是全数真谛。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敷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觉得先王者也。

《天下》篇持续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品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比方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固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中国人向来不得分歧匈奴等非中原人斗争,对于这件事,中国人向来感觉,他们偶然候不得分歧蛮夷斗争,正如偶然候不得分歧禽兽斗争。他们感觉,像匈奴那些人不配同中国分享天下,正如美国人感觉红印第安人不配同他们分享美洲。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民国也有一部官修的《清史稿》,把清朝看作担当明朝正统的朝代。它对于有关辛亥反动的一些事件的措置,现当局以为不当,把它禁了。如果再有一部官修的新的《清史》,写法便能够完整分歧。但是我在此要讲的,是传统的观点。就传统的观点而论,元朝、清朝正如其他朝代一样,都是“正统”。人们或许说中国人贫乏民族主义,但是我以为这恰是关键。中国人贫乏民族主义是因为他们惯于从天下即天下的范围看题目。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