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1)[第2页/共3页]
照董仲舒的说法,阴阳学说也是社会次序的形上学按照。他写道:“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佳耦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霸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
照董仲舒的说法,这是表白“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也是表白“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
五常是小我的德行,三纲是社会的伦理。旧时纲、常二字连用,意指品德,或普通品德律。人生长人道必须遵守品德律,品德律是文明与文明的底子。
人道学说
董仲舒和阴阳家一样,以木、火、金、水各主管四时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春季,水主管北方和夏季。土主管中心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四时变更用阴阳运转来解释(《五行之义》)。
因为天有其阴阳,人是天的副本,以是民气也包含两个成分:性、情。董仲舒用“性”字,偶然取广义,偶然取狭义。就狭义说,性与情分开并且相对;就广义说,性包含情。在广义上,董仲舒偶然候以性为“质”,“性者,质也”(《深察名号》)。人的这类质,包含性(狭义)和情。由性而有仁,由情而有贪。狭义的性,相称于天的阳;情相称于天的阴(见《深察名号》)。
宇宙产生论的学说
三纲以外,另有五常,都是儒家对峙的。“常”有稳定的意义,五常是儒家所讲的五种稳定的德行: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本人固然没有特别夸大这一点,但是统统的汉儒都共同主张,这五种德行与五行相合。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与南边的火合,智与北方的水合,信与中心的土合。(见《白虎通义》卷八)
阴阳家和儒家的异化
我在第十二章指出过,先秦思唯有两条分歧的线路:阴阳的线路,五行的线路。他们各自对宇宙的布局和发源做出了主动的解释。但是这两条线路厥后异化了,在董仲舒那边这类异化特别较着。以是在他的哲学中既看到阴阳学说,又看到五行学说。
据董仲舒说,宇宙由十种成分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最后是人(见《春秋繁露・六合阴阳》,以下只注篇名)。他的阴阳看法很详细。他说:“六合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以是异于水者,可见与不成见耳。”(《如天之为》)
社会伦理学说
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治、社会新次序供应实际按照。照他的说法,因为人是天的一部分,以是人行动的按照,必然要在天的行动中寻觅。他采取了阴阳家的思惟,以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络。从这个前提解缆,他把首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按照,与主如果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连络起来。
董仲舒觉得教养是性的持续,这一点他又靠近孟子。他写道:“或谓: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深察名号》)题目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观点。题目的答复,董仲舒把他本身和孟子清楚地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