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国哲学简史》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8章 儒家的形上学(1)[第2页/共3页]

“中”的意义是既不过分,又不不及。人的天然偏向是过分。以是《易传》和《老子》都说过分是大恶。《老子》讲“反”(第四十章),讲“复”(第十六章)。《易传》也讲“复”。《易》有复卦,其《彖辞》说:“复,其见六合之心乎。”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按照它与其他事物的干系而定。比方,一个男人对于其妻是阳,对于其父又是阴。但是,生万物的形上学的阳只能是阳,生出每物的形上学的阴只能是阴。以是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讲形上学的话里,所讲的阴、阳都只要绝对意义。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讲到了,今后在第二十三章还要讲到。这一章我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举例来讲,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传闻是刚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和婉之象。凡是满足刚健前提的事物,都能够代入有乾卦卦象呈现的公式里;凡是满足和婉前提的事物,都能够代入有坤卦卦象呈现的公式里。是以,乾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统统刚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统统和婉事物的道。

事物的道理

《易传》中最首要的形上学看法是“道”的看法,道家也如此。但是,《易传》的道与道家的道,完整分歧。道家的道是知名,不成名。《易传》的道,不但是可名,并且严格地讲来,恰是道,也只要道,才是可名。

值得重视的是,《易传》中讲的话有两套:一套是讲宇宙及此中的详细事物,另一套是讲《易》本身的笼统的象数体系。《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说法厥后固然成为新儒家的形上学、宇宙论的根本,但是它说的并不是实际宇宙,而是《易》象的体系。但是照《易传》的说法,“易与六合准”(《系辞传上》),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精确的对应物。以是这两套讲法实际上能够互换。“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当然是讲的宇宙,但是它能够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互换。“道”即是“太极”,“阴”、“阳”相称于“两仪”。

第十二章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厥后,儒家为它做出了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前面。

有很多如许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是君、臣、父、子所应当成为者。每一类的道各以一个名表示,每小我都应当符合抱负地遵循这些分歧的名来行动。我们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当初在孔子那边只不过是伦理的学说,现在在《易传》里就变成又是形上学的学说了。

卦、爻,都被看作这些共相的道的图象。《易传》的《系辞传下》说:“易者,象也。”如许的象,如合适逻辑中所谓的“变项”。变项的感化,是代替一类或多少类详细事物。一个事物,按某种前提归入某类,便能够代入含有某变项的公式;这就是说,它能够代入某卦、某爻的卦辞、爻辞,这些卦、爻都是象。这个公式代表着这类事物应当遵守的道。从占卜的观点看,遵之则吉,违之则凶。从品德的观点看,遵之则是,违之则非。

为了辨别这两个观点,无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传》的道则不加。道家的“道”是同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天生和窜改。《易传》的道则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种别离遵守的道理。唯其如此,它们就很有点像西洋哲学中“共相”的观点。我们已经晓得,公孙龙以“坚”为坚之类的共相,因为恰是这个“坚”的共相使物质天下详细的物成为坚的。在《易传》的术语中,使坚物成为坚者能够称为坚之道。这个“坚之道”,能够与各个物体的坚分离,构成一个可名的形上学道理。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