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页/共48页]
⑥逝:行、去之意。?指运转周流不息。
艮覆地,代表山。巽下缺,代表风。
此篇是老子的涵养与说理篇,侧重讲人在修身养性和为学治国诸事上如何由“下德”跻于“上德”。老子但愿把 “荏弱”、 “有为”、“退守”、“无知” 的天然之道,推行至人事、社会、政治层面上。在中国的汗青传统中,道家之人,非常重视现世的保存,却对于灭亡极少切磋,以是在汉朝他们便与官方的神仙方术连络,构成了一个宗教门派——玄门。那么道家对中国乃至全人类有甚么进献呢?总结以下:1、他缔造了气功,并代代发扬光大,让世人刮目相看。以是道家之人,非常重视本身修练,是中国气功的最早发明与传播者;2、他重视德行修为,以是对于功德是特别复苏的:人纵使修练一辈子,也会染上俗世尘垢的。这是甚么启事呢?人有私欲,光阴渐长,欲随光阴至,如花开路旁,久则沾尘垢,人不复婴儿初。
此章与第六十一章可谓是姊妹篇,第六十一章是讲交际之道,此章则是讲内政之道。
【注释】
⑤克:降服。
?
①知:晓得,动词。
【注释】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②,不善人之所保③。美言能够市尊④,美行能够加人⑤。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⑥,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⑦,不如坐进此道⑧。古之以是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⑨,有罪以免邪⑩?故为天下贵。
第七十九章
治大国,若烹①小鲜②,以道莅③天下,其鬼不神④。非⑤其鬼不神,其神不伤⑥人。非其神不伤人,贤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⑦。
兵器是不祥之器,它不是宅心仁慈、讨厌殛毙的君主所等闲利用的,万一不得已用之,也不会过分。就算打了败仗,也不值得歌颂称道;当你歌颂称道打败仗时,那你就是以杀报酬乐。凡是以杀报酬乐的人,不成能获得群众的归附。
本章要旨在于显现“以有为体,以有为用”,体用合一,方为大用;有体无用,即是废料;无体则无以感化。
大德之人的胸怀,唯道是从,依德而行。“道”这个东西,没有牢固的形体,恍恍忽惚。但在恍忽当中,却有本相;在恍忽当中,却有实体。它是那样的深远含混啊,此中却有精气。这精气固然纤细,倒是最详细、最实在的。
【注释】
第二十四章 62
⑤不为主:不自发得主宰。
⑦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译文】
【译文】
②盈:满,引申为穷尽的意义。参看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不异。
⑤开其兑,济其事:翻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诚笃的话不富丽,华丽的言辞不必然诚笃。德善的人不需求巧舌善辩,巧辩的人德不必然善。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矫饰,矫饰本身懂很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贤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极力照顾别人,他本身也更加充沛;他极力赐与别人,本身反而更丰富。天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获得好处,而不伤害它们。贤人的行动原则是:做甚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宇宙间的统统作为,皆依道而行。道无地点,无所不在;无统统,无所不有。虚真假实,莫可名状,似无如有,高深莫测,真可说“无象之象”、“无物之物”。六合万物的运转,有非常精确的周期性,这就是所谓“信”。而所谓“信”,就是明天说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