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故事新编 (1)[第3页/共3页]
“O.K!”(10)
“O.K!”
“古貌林!”(8)
理?水(1)
(5)厦门的石屋指作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居住的“集美楼”。 (1)
“人有叫作大大猴子的吗?……”学者跳起来了,赶紧咽下没有嚼烂的一口面,鼻子红到发紫,呼喊道。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春季,一小我住在厦门的石屋(5)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内心空浮泛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却不断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肯意想到目前;因而回想在内心出土了,写了十篇《朝华夕拾》;并且仍旧拾取当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但刚写了《奔月》和《铸剑》——颁发的当时题为《眉间尺》,——我便奔向广州,这事就又完整搁起了。厥后固然偶尔获得一点题材,作一段速写,却一贯不加清算。
“那么,他的名字弄错了,他大抵不叫‘鲧’,他的名字应当叫‘人’!至于禹,那可必然是一条虫,我有很多证据,能够证明他的乌有,叫大师来公断……”
“不过您要想想我们的太上皇(11),”别一个不拿拄杖的学者道。
一九三五年十仲春二十六日,鲁迅。
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此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敷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偶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按照,偶然却不过信口开河。并且因为本身的对于前人,不及对于古人的诚敬,以是仍不免时有世故之处。过了十三年,仍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不过《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前人写得更死,却或许临时另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远地里的动静,是从木筏上传过来的。大师终究晓得鲧大人因为治了九整年的水,甚么效验也没有,上头龙心大怒,把他放逐到羽山去了,接任的仿佛就是他的儿子文命少爷,(4)乳名叫作阿禹。(5)
(6)未名社文学个人,一九二五年景立于北京,首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等。一九三一年闭幕。该社重视先容本国文学,特别是俄国和苏联文学,并编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