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向对手学习[第1页/共2页]
但是,从一部略具雏形的发动机到一艘能够行驶水上的完整轮船,中间另有很大一段间隔,还要停止艰苦庞大的研制事情,这是需求时候的,并且,将来研制胜利,投入批量出产,还需求“制造机器的机器”,不能不预作筹办。1864年1月终究胜利制作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轮船,曾国藩定名为“黄鹄”号,预示中国会一飞冲天不再受人宰割。厥后又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第三次调任两江总督,对制造总局的造船事情仍然倾泻了大量的心血。1871年(同治十年)11月19日,他到了上海,又一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这时江南共造轮船四艘,除“恬吉”(后改成“惠吉”号)外,曾国藩为别的三艘轮船定名为“操江”、“测海”、“威靖”号。他登船检阅时,思路万千。
两次鸦片战役以后,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痛陈:“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他复苏地熟谙到,本国侵犯者一次又一次策动侵华战役,所恃者不过船坚炮利。中国要自强御侮,也需求船坚炮利,要船坚炮利非办洋务不成。他以为能够借助洋人的力量压抑承平军,先达到“安内”的目标。当然,内心要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终究的目标还是要自强。
曾国藩政治家的远见高见,非当时普通达官朱紫所能对比。他的向西方学习、创办近代产业、造炮制船的主张与行动,是洋务活动的第一步。
19世纪中前期的中国,就像阿谁有仇难报的青年,面对的仇敌便是英、法、德,意、日等天下列强。想不被一向欺负就要学习。但向仇敌学习,需求目光,更需求勇气。明白本身是为甚么而学的,晓得舍弃才气获得。恰是在如许的情境之下,曾国藩把引进西方科学,创办近代产业作为“自强御悔”的大计,成为创办洋务活动的前驱。他舍弃了名臣的光环,只为缔造一线救国的曙光。
1862年3月在大师的通力合作下,制造出一部轮船发动机。曾国藩兴趣勃勃地旁观实验,实验成果,他非常对劲,“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洋人的长技到底被我们中国人学到手了,今后今后,洋人再没有恃以鄙视中国的东西了。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向人学习是晋升自我的最好体例。向朋友学习有所得,向敌手学习更有所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味敌手才能够克服敌手。
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曾国藩看到,洋人制造机器,全按照数字推算,此中的记录,均以图纸为按照。但是,因为相互之间文义不通,以是固然每天都和机器打交道,但并不清楚其利用机器与制造机器的道理。要处理这一困难,只要靠翻译,以是曾国藩在“机器母厂”特设“翻译馆”,礼聘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玛高温以及徐寿、华蘅芳等主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就成为中国当局创办的用时最久、出版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间。
如果说学习的终究目标是为了让本身成为更强更有效的人,那么向谁学习不是学习呢,只要对方有可学之处,具有本身所没有的知识或才气,即便是仇敌和敌手也没有甚么干系。
1862年2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要讲究自强,就得改革政治,访求人才,以学西洋制造船炮技术为根基要务,一旦学会了船炮的制造,那洋人的好处我们也有了。不管是与洋人战役相处还是相互敌对,我们都有回旋的余地和必然的主动权,不然,与洋人没事理可讲,只能受人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