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习学之事,相伴终生[第1页/共4页]

在曾国藩读书表率的树模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孟、周、张、程、朱,直到船山的“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本身的思惟信奉,并把《船山遗书》(特别是此中的史论)当作“千秋金镜,帷幄珠囊”来读的。曾国藩在《船山遗书》刊刻之先就大量几次地浏览了能够寻觅到的船山著作,特别对于《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性著作已烂熟于心,多故意得体味,日记中均有记录。在他的保举与倡导下,一些湘军将领也早在曾氏兄弟刊刻《船山遗书》之前就已开端研读船山著作,而在《船山遗书》刻成以后更加构成飞腾。当然,这批将领也不是仅仅研读船山著作,并且也像曾国藩一样,从中国传统文明宝库中广搜博取,以求治国用兵之道,为其军政实际办事。正如郭嵩焘所说:“军兴以来,湘人起文学任将帅,肩项相望。一时武健强力,多知折节读书。军行所至,闻弦歌之声。”多量湘军将领多是从“一介墨客”、“布衣寒士”而投笔从戎,从文书、幕僚或中下级军官,一跃而成为统兵作战、独当一面的初级将帅,很多人成为巡抚总督一类的封疆大吏,有的葚至成为清朝中心当局的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他们异口同声地赞美船山、弘扬船山,明显从《船山遗书>>中获益匪浅。光绪年间湖北学政孔祥麟说:“船山所著史论,具上、下古今之识,指陈历代之兴衰治乱,是以咸、同之际,复兴将领,半湘省儒生,其得力夫之之遗书者皆多。盖夫之知明社之覆,前由武备之废弛,后由兵谋之未娴,故于历代兵事谋之甚详。湘人服膺其书,多明将略戎机,遂能削乎大难。”这就充分辩了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将帅们为甚么在兵马倥偬的烽火中,如此当真地研读、刊刻、倡导、弘扬<<船山遗书》的汗青奥妙。

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说:“册本之浩浩,著作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罢了。余既白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文末说:“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三十二人。俎豆芳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三十二人顺次为: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包含程氏兄弟,实为三十三人。此中文才与圣德并列,也是他政治思惟和学术思惟的代表作,在《圣哲画像记净中,四人一组,于义理、词翰、考据方面,德行、政事、经世方面,以及言语、文学等方面,对他们都别离有所阐述。曾国藩讲究“择书”,他以《圣哲画像记》为读书指导,以“本根”之书为主,获得既约且博之效。

这年秋夏季,曾国藩病情更加严峻,“脚肿更甚,常服之袜已不能人,肥而复硬,且似已肿过膝上者。约莫作文及看生书,俱嫌用心过分,有损于血,而气不能运化,故致于此,今后当不作文,不看生书”。在这则日记中,我们既可看到他身材的状况,也可看到他在写作和读书时离投入。在此他虽规定本身今后当不作文,不看生书,但没法按规定办事,因为不久,扬州阮家送《许周生集》,这是一部他从未看过的新书,拿到手后便难以放下,读就必须重新到尾读完;读的过程又全神灌输。厥后湖南王阍运送近年所著《周易燕说》、《尚书大传补注》、《禹贡笺》、《谷梁申义》、《庄子七篇注》、《湘绮楼文集》,他收到后虽不能一一细看,但每书都较为当真地翻看了几遍。而后他又违背本来规定的不浏览生书的初志,持续对峙浏览了《居易金箴》,王其淦所送其父著《王霞九文集》,朱彬所纂《礼记训纂》,李芋仙寄来的《道蕴编》,日本人所著《新论》,上海新译之书《中外古本年表》,唐义渠所寄之《湖南阳秋》,王霞轩所寄《王少鹤诗》,陶篁村所辑《浙江诗话》,柳兴恩《谷梁大义述》等一批生书。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