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治国平天下[第4页/共4页]
气愤也罢,无法也罢,都已经于事无补。这不是曾国藩的失德,能够看到,在对待后代的婚事上,他比袁世凯之流要高贵和慎重。曾国藩不是不心疼本身的女儿,几个女儿的婚事都是他亲身遴选的,都是找一些流派相对的,或者是至好老友的家庭,他没有选错亲家。这对于当时的一名在朝廷任重职的大臣,如许体贴和操心女儿的婚事,也要算是对女性的看重了。这不是他小我的悲剧,而是期间的悲剧。自在婚姻离他阿谁期间太悠远,固然当时西方早就大行其道——在此前后,恰是《红与黑》、《简爱》等文学作品流行的期间——而他糊口在中国,他不能分开本身糊口的这片地盘太远。他超出了期间,表现着开通,却不能大踏步地进步,不成能完整离开于保存环境。他盘桓于旧途,恋栈于老路,固然用心良苦,毕竟难有冲破,在很多事情上甚而涂上了悲剧色采。
曾国藩对儿子有很高的希冀。不管是学业,还是糊口,他都是一一点拨。在读书上,要求他们“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成缺一”。每当看到儿子在信中向他请讲授问,就非常欢乐,并耐烦地予以解答;还要求儿子在复书中对他的解答谈谈体味,如咸丰九年(1859年)给曾纪泽的一封信中提到:“吾前一信答尔所问者三条,一字中换笔,一‘敢告马走’,一注疏得失,言之颇详,尔来禀何故并未提及?今后凡接我教尔之言,宜条条禀复,不成疏略。”
曾国藩为后代择妻、择婿,看重的是书香家世、知根知底,而不是对方的显赫权势(如果是如许的话,他可觉得他(她)们择取“一入深似海”的烜赫家庭)。像他如许的高官家庭,当然特别重视门当户对,但也有很多人把后代的平生幸运毁于小我的“政治婚姻”内里。厥后袁世凯就通过政治联婚的体例皋牢了很多达官贵族,使小我在政坛捭阖中如虎添翼。这类政治婚姻不但是源于中国,而是大有国际市场,恩格斯就曾灵敏地指出:“(在欧洲的骑士、王公等权势阶层中)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动,是一种借新的联婚来扩大本身权势的机遇;起决定感化的是家世的好处,而决不是小我的志愿。”厥后李鸿章为本身敬爱的小女择取夫婿时,把落魄不堪的张佩纶招入府中纳为快婿。当时张已经因中法战役中马尾海战失利的罪恶而在政治上有望复兴,连“潜力股”都谈不上,李鸿章看重的是他的学问品德。在对待后代的婚姻题目上,李鸿章的确是遭到了曾国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