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禅(2)[第2页/共3页]
这又是一语双关。佛家讲慈航普度,度人是为师的职责地点。度与渡谐音。渡惠能过江,就是度他到此岸。
究竟上,六祖以后,法嗣就不再一脉单传,乃至还各自开宗立派。也不称祖,称世,包含四祖和五祖旁出的(见上页表,前面提到的人物干系亦见此表)。能够说,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便相称于阿拉伯人的四大哈里发,北宗和南宗则相称于伍麦叶和阿巴斯王朝。只不过,禅宗的伍麦叶和阿巴斯是同时并存,起码开端的时候是如许。
弘忍连连点头,一声长叹:是如许,恰是如许啊!三年今后我会圆寂,佛法就靠你弘扬了!
弘忍内心一惊:肉身菩萨来了。同时他也明白,这件事不能张扬。因而不动声色地号令惠能到厨房劈柴踏碓,也不为他剃度,八个月后才宣布以示法偈定交班人。
小乘佛教说No,大乘佛教说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何况罗汉也不是众生。这就是说,人道能够改革,佛与人也并非截然对峙。相反,通过修行和尽力,人能够逐步向佛挨近,先修成阿罗汉,再修成菩萨,最后成佛。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就连小乘佛教也不能建立。
这是很实在的说法。可惜没人承认本身痴钝,大师也都但愿速成,南宗作为顿教当然大受欢迎。
弘忍又问:想干甚么?
当然,前者并不认账,他们自称上座部。
老衲人决定再试一把。
惠能进了方丈室,弘忍便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俄然大彻大悟说:众生的赋性本来清净,众生的赋性不生不灭,众生的赋性具足佛性,众生的赋性不成摆荡,众生的赋性包含万象。
大乘佛教却以为,这类境地实在不高。学佛,就得修持佛果。即便一下子达不到佛的果位,也能够争夺做佛的“候补委员”——菩萨。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斗争目标定得那么低,弄不好阿罗汉果也修不成。
不时勤打扫,莫使惹灰尘。
答:风吹幡动。
明显,这里没有是非对错。惠能也说,本来正教并无顿悟和渐悟之分,只不过人与人有个别差别。有的敏捷,有的痴钝。痴钝的人修渐教,循序渐进;敏捷的人修顿教,立竿见影。但只要自识本心,自见赋性,即无不同。[18]
这但是佛祖才气享用的报酬。
上船今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
转头再看神秀的:
顿悟和渐悟,是南北宗根本分歧地点。简朴地说,即神秀主张“渐入佳境”,惠能主张“登时成佛”。因为主张渐渐修成正果,以是要“不时勤打扫”。相反,既然以为能够一步到位,当然要说“本来无一物”了。
惠能这才把衣钵拿了出来,印宗则为惠能剃度,然后拜惠能为师。而后,惠能便在岭南升坛、说法、收徒,创建了禅宗的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则称为北宗。
题目在于,人又为甚么能够向佛挨近?
问:幡是无情物(没成心识),如何会动?
但是终究流行于中华大地的倒是南宗,厥后人们说到禅宗指的也是它。南宗与禅宗合而为一,提到北宗时才需求特别加以申明。如许看,惠能实在是中土禅宗的初祖,是以也只要记录惠能谈吐的著作才叫做经,即《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