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多样与统一[第2页/共2页]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40]
这并不奇特。实际上,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边疆战役向来就是唐诗的主题之一,建功立业也向来就是唐人的神驰。盛唐有如强汉,少有文弱墨客,墨客们起码在精力上是豪雄的。以是就连王维,也不会只看风景。李白、杜甫和其别人,更会将目光部分地投向边塞,投向疆场。[245]
但是禅之为禅,正在天然。以是,固然辛夷花开得蓬兴旺勃乃至欢天喜地,倒是没有声音的,正如有着鸟鸣的画面实在静止。对峙的两边就如许相互符合,统统也都在成心偶然之间。如许看来,诘问意义实在没成心义,诘问动机就更是不必,倒不如鸟宿鸟鸣都安闲,花着花落两由之。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这是一组空镜头(scenery shot)。沉寂的山涧旁,辛夷花悄悄开放又干枯着。但,没人晓得是热热烈闹地开,纷繁扬扬地落;还是委委曲屈地开,凄惨痛惨地落。不过作为盛唐之音,不会是陆游笔下的梅花:已是傍晚单独愁,更著风和雨。多数,是旁若无人地开,满不在乎地落。[239]
王维是信佛的,曾皈依荷泽神会禅师,还为六祖惠能写过碑铭。是以他的很多作品,便既是诗也是禅:
是的。已诉收罗贫到骨,正思兵马泪盈巾。群众的糊口早就水深炽热,连天的烽火却在持续燃烧,个别运气就如许跟天下的兴亡联络起来。杜诗被称为诗史,并不为过。
这就是禅。
杜甫。[244]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惊骇转须亲。[234]
此诗可与前首并读。前一首写动,这一首写静;前一首写白日,这一首写夜晚。春夜里,空山一片沉寂,桂花落地无声。早已憩息的山鸟却被悄悄升起的明月惊醒,莫名其妙地叫了起来,一会儿响起一声,过会儿又响起一声,反倒更加显得万籁俱寂。这可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
王维是大天然亲热的画家。
但,最耐读的,还是那些绘画小品般的五绝:
那么,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四句,又是谁的?
看来,如果说李白纵情开释着心机能量,那么,杜甫便震惊了民气最柔嫩的处所。那善解人意的邻居,巴望父爱的季子,另有“夜阑更秉烛”的场景,谁不为之打动呢?唐诗凡是被以为是不成翻译的,但这几句应当是例外。
涧户寂无人,纷繁开且落。[238]
可贵的是,杜甫对汗青的记录并非弘大叙事,而是落到了详细的人物和事件,乃至不怕家长里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墨客从明天的陕西省凤翔县回到富县的羌村家中,表情既欢畅又沉重:峥嵘赤云西,日脚下高山。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居满墙头,感慨亦歔欷。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没有一句不是实实在在的糊口。[235]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所谓禅意,也就在这里了。
难怪野旷天清,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