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释1[第1页/共7页]
我们若光只朗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
一相无相分第九
因为经文之意趣将令我们开悟见如来,
【解释】佛奉告须菩提:你的意义怎麽样?如来之前在然灯佛的教养地点,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边,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义怎麽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寂静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寂静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寂静,只是名叫做寂静。以是,须菩提,诸大菩萨,晓得统统相都是虚幻的,该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该当住在物质征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征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该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影象等征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该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天然现前。无所住不是什麽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麽事都不想,如果什麽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罢了,如果什麽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罢了,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罢了,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地上。应无所住,并无毛病起心动念,无毛病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容来照显笑容,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容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天然不留一物,混乱征象对镜时,也天然不排拒混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混乱征象而使镜子落空本来的清净。更首要的是,镜子向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恰是妄图境。是以,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景,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比方有人,他的身材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义如何?像如许的身材,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究竟上这天下上没有那麽高大身材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事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能够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该当连无住也不住。(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统统统统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如有色、若无色;如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朗读金刚经以是胜於七宝布施,
朗读金刚经之影象若深植脑海中,
阿修罗,所应扶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大乘正宗分第三
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
寂静净土分第十
【解释】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到如许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确切的信心吗?佛奉告须菩提:不要说这类疑虑的话。如来应化成分开这天下以後,第五个五百年开端的末法期间,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於如许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实在。当知这类人,不但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养地点,种了很多善根。听到如许的章句,乃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很清楚的晓得,也很清楚的瞥见,像这类众生,都获得悟见如来,不成考虑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为什麽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觉得有实在的佛法让他贯穿,能够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相还在的话,究竟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麽呢?如果觉得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成取,众生相也不成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不法相,那麽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是,不该当取等正觉法,也不该当觉得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不法。因为这个事理,以是,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晓得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方,度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