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释1[第1页/共7页]
但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氛围,
释从信解释
山珍海味令我们饱,
无得无说分第七
阿修罗,所应扶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知否?此喜即由七宝布施以竟其功。
一相无相分第九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统统统统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如有色、若无色;如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经文】「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斯陀含名一来往,而实无来往,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经文】「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故故?如来所说法,皆不成取、不成说;不法、非不法。以是者何?统统贤圣,皆以有为法,而有不同。」
於生存亡死中,唯有业随身而带不走七宝,
朗读金刚经之影象若深植脑海中,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傲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於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该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该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斑斓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落空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斑斓的花朵,花朵当然看到了,不是以而落空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民气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适口的滋味;身材碰触柔细的东西;内心想到可歌可泣的旧事,导致丢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当然听到了;香气当然嗅到了;滋味当然尝到了;柔细的感受当然碰触到了;苦衷当然在考虑中,但不是以而丢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该当像如许行布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觉得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乐;所要布施的工具实在令人怜悯,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别人的东西,内心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丢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觉得做了一件善行内心当然欢乐,所要布施的工具当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别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恐惧施,内心当然策画著,但不是以染著贪爱不舍,而落空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为什麽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别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底子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别人接管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本身的身命。如果菩萨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成考虑。须菩提,你的意义怎麽样?东方的虚空能够考虑它的大小吗?不成以,世尊。须菩提,南边、西方、北方,四方高低的虚空,能够考虑它的大小吗?不成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如许,不成以考虑。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传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