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为报刊写稿、为朋友写序[第1页/共4页]
清《玉皇山庙志》载,唐玄宗年间(712-756),有采松花者遇一道人,问之,则曰:特朝三清道祖,及时腾空而去,一进传场,开山启建玉龙道院,供奉三清三宝三天教主。
有一次,《杭州》编辑张凌鸿践约到他的寓所采访,林见了有客来访,非常欢畅,忙着筹措茶水。张见了,百感交集,说道,人生就如同一杯水,林传授用平生精力做注满水的事,几十年如一日,研讨处所文史。他的事情与众分歧之处在于,既研讨古籍,又摸索古为今用,为都会扶植办事,套句老话,叫做“学而致用”。
不过,他也为学术刊物,本校《杭师院(大)学报》、《杭州大学学报》、《当代都会》(浙多数会学院学报),以及专业杂志《汗青研讨》、《中国处所志》、《中国烹调》等撰稿。与此同时,另有先容南宋及杭州汗青文明的小品与浅显漫笔颁发在处所上或行业刊物上,诸如,《杭州》、《杭州政协》、《杭州扶植》、《杭州消防》、《杭州旅游》、《杭州美食》、《杭州佛教》、《杭州统战》、《杭州月志》、《天目山》等。
福星观,在湖畔玉皇山顶,临湖瞰江,为明清至民国期间杭州的首要道院之一。
林设有专栏,逐月一篇,成为他向社会发声的首要管道之一。
自是人间轻举地,何必蓬岛访真仙。
林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第一次巡查杭州,处所官赶办了三件大事,一是对西湖停止了疏浚;二是在湖中的小岛孤山兴建了行宫;三是疏浚了自涌金门经城区流入运河的城河,使得运河航道上的御舟能从京杭运河中转西湖。
名道杜光庭(850-933),为唐末五代闻名玄门实际家,著作宏富,传播甚广,曾到访天目,并赋诗《天目山》:“盘空蹑翠到山颠,竹殿云楼势逼天。
《杭州旅游》是市旅委主理的内部刊物,早在八十年代,林就在这家刊物上环绕着西湖旅游文明为主题撰写文章。他说,杭州的各行各业主如果“吃西湖这碗饭”,如果将西湖旅游从抚玩型为主,生长到参与型、度假型、游乐型的当代旅游体例,虽说有必然的难度,但是如果实施胜利,不但会扩大杭州的着名度,也将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更多财产与增加失业人丁。
注释:注1本段改写自张凌鸿作《林正秋,让汗青走进糊口》载《杭州》二00七年四月刊。
梵天寺,筑于天夏四年(904),吴越国王钱镠所建,初名南塔寺。乾德三年(965)于寺中建一对经幢,有释迦真身舍利塔。平治年间(1064-1067)改名梵天寺。
道仙吕洞宾云游天下,至玉龙道院,题诗一首:“七福寂静五色丹,六通四达出灰尘。
杭州至今(90年代初)还没有一个范围大、震惊性的项目,需求推出一个反应南宋古都风情的汗青文明节目。西湖游船节,要有“节”、有“船”的特性,要重现苏东坡、白居易、杨孟瑛、康熙、乾隆坐的船。当代游船、当代游船、本国游船,都要有。不但要拓展杭州的山川观光之旅,还要开辟宗教文明、饮食文明、茶酒文明等,构成旅游文明活动系列产品,以吸引分歧层次的旅客到杭州来(注3)。
注3,载《杭州旅游》一九八五年第五期。
唐朝名道徐灵府,相传为临安人,结庐天目,平生修炼道术,学问赅博,朝廷屡召屡辞,著有《元滥》、《元真经》、《三洞要略》等。
杭州,一座千年古城,起初修建大略是木布局的,一座屋子紧连着另一座屋子,易于产生火警,为百姓形成过庞大灾害,志书古籍上均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