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舟车》译文[第3页/共6页]
⑥绰索:长绳。
舟
④弦篷:船帆。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①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②;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以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③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④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高山,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⑤者无异。传所称奚仲⑥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梢尼:船尾的阻力。
接驱:接环。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⑨,头桅又前丈余。粮船中桅父老以八丈为率,短者缩十之一二。其本入窗内亦丈余,悬篷之位约五六丈。头桅尺寸则不及中桅之半,篷纵横亦不敌三分之一。苏、湖六郡运米,其船多过石瓮桥⑩下,且无江汉之险,故桅与篷尺寸全杀。若湖广、江西省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波,故锚、缆、篷、桅必极尽轨制而后无患。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①、黑水洋②、沙门岛③等处,皆无大险。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④等船轨制,工费不及非常之一。
【原文】
【原文】
制作漕船时要先造船底,船底的两侧紧靠着船身,船身上面接受着铺船栈板,漕船上面就打仗到空中。相隔必然间隔安设着的一批横贯船身的木头叫梁。在船底两旁串叠着一批木料,构成直立的船身。盖在船身木头上的最顶上的一根粗风雅柱形木叫做正枋,而在每根正枋上面另有一片纵长木板叫做弦。梁前面竖桅的处所叫做锚坛,锚坛底部牢固桅杆根部的布局叫做地龙。船头和船尾各有一根连接船体的大横木叫做伏狮,在伏狮的两端上面紧靠着船身的一对纵向木叫做拿狮,在伏狮之下另有一块由三根木串连着的搪浪板叫做连三枋。船头中间空开一个方形舱口叫做水井(内里用来保藏缆索等物品)。船头两边竖起两根系结缆索的木桩,叫做将军柱。锚坛船尾底下两侧倾斜着的木料叫做草鞋底。在船尾掌舵位置上面盖着的篷叫做野鸡篷(漕船扬帆时,一小我坐在篷顶上把握帆索)。
【原文】
④尸祝之报:后代祭奠记念以酬谢。
【译文】
凡造船先从底起,底面傍靠樯,上承栈⑧,下亲空中。隔位列置者曰梁。两傍峻立者曰樯。盖樯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竖桅位曰锚坛,坛底横木夹桅本者曰地龙,前后维曰伏狮,其下曰拿狮,伏狮下封头木曰连三枋。船头面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缆索等物)。头面眉际树两木以系缆者曰将军柱。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后封头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脚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野鸡篷(使风时,一人坐篷巅,收守篷索)。
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元朝混一①,以燕京为多数。南边运道由姑苏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②,直抵天津,轨制用遮洋船。永乐间因③之。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
①万里长滩:自长江口至苏北盐城的浅水海疆。
添补船板间的裂缝就要用捣碎了的白麻絮结成筋,用钝凿把筋塞进裂缝里,然后再用筛得很细的石灰拌和桐油,以木棒舂成油团状封补在麻筋内里。浙江温州、台湾、福建及两广等地都用贝壳灰来代替石灰。船上所用的帆索是用大麻纤维(也叫火麻子)纠绞而成的,直径达一寸多的粗绳索,即便系住万斤以上的东西也不会断。至于系锚的那种锚缆,则是用竹片削成的青篾条做的,这些蔑条要先放在锅里煮过然后再停止纠绞。拉船的纤缆也是用煮过的篾条绞成的,每长十丈以上要在篾条中间做个圈作为接口,以便碰到停滞时能够用手指着力将篾条夹断。竹的特性是纵向拉力强,一条竹篾能够接受极大的拉力。凡是经三峡而进入四川的下水船,常常不消纠绞的纤索,而只是把竹子破成一寸多宽的整条竹片,相互连接起来,这就叫做火杖。因为沿岸的崖石锋利得像刀刃一样,恐怕破成竹篾条反而更轻易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