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舟车》译文[第4页/共6页]
【译文】
至其首尾各安罗经盘⑦以定方向,中腰大横梁出头数尺,贯插腰舵,则皆同也。腰舵非与梢舵形同,乃阔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转,盖夹卫扶倾之义。其上仍横柄拴于梁上,而遏浅则提起。有仿佛舵,故名腰舵也。凡海舟以竹筒贮淡水数石,度供舟浑家两日之需,遇岛又汲。其何国何岛合用何向,针唆使昭然,恐非人力所祖。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识力造到死生浑忘地⑧,非鼓勇⑨之谓也。
开初运粮船的规格是:船底宽长五丈二尺,利用的木板厚二寸,大木当中以选用楠木为最好,其次是栗木。船头底宽六尺,长九尺五寸,船尾底宽五尺,长九尺五寸,船头顶部的大横木长八尺,船尾呼应的横木长七尺。全部船由船面横梁及其连接木头(包含两侧肋骨、底梁和隔舱板)构成的构架一共有十四个,此中靠近船头的龙口梁到船底的间隔为四尺,长一丈,建立中桅的使风梁一丈四尺,高出船底三尺八寸。船尾的后段水梁长九尺,离船底四尺五寸,船楼两旁的通道共宽七尺六寸。这些都是初期漕船的尺寸规格,每艘漕船的载米量靠近两千石(但每只船每次只是必须缴五百石便算足额了)。后出处漕运军造的漕船,擅自把船身增加了二丈,船头和船尾各加宽了二尺多,如许便能够载米三千石了。运河的闸口本来只要一丈二尺宽,还能够让这类船勉强通过。现在官用的旅游船,大小规格完整与此不异,只不过是船上舱楼的门窗加大一些,精修并装潢一番罢了。
【注释】
宋先生说:人类分离居住在各地,各地的物产也是各有分歧,只要通过贸易来往才气构成全部天下。如果大师相互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来往,还凭甚么来构成人类社会呢?有钱、有职位的人要出门到外埠的时候,常常怕走远路;有些物品固然代价卑贱,却也是糊口所必须,因为贫乏也就需求有人贩运。从天下来看,南边更多是用船运,北方更多是用车运。人们仰仗车和船,翻山渡海,相同国表里物质贸易,从而使得京都繁华起来。既然如此,为甚么最早发明并缔造车、船的人,却得不到先人的崇拜呢?人们驾驶船只漂洋过海,长年在大海中飞行,把万顷波澜当作如同高山一样,这和列子乘风飞翔的故事没有甚么分歧。如果把汗青书上记录的车辆缔造者奚仲等人称为“神人”,莫非不也是能够的吗?
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元朝混一①,以燕京为多数。南边运道由姑苏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②,直抵天津,轨制用遮洋船。永乐间因③之。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吊挂。粮船中桅篷,归并十人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不足。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叉而度之。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洊至,则以次减下(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狂甚则只带一两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