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冶铸》译文[第4页/共8页]
⑦涂墁以渐:一点一点地向上墁泥。
④真者:宣炉因贵重,此相对伪者而言。
【原文】
④丛林大处:大寺院。
铸鼎的史实在尧舜之前就已没法考据了,至于传说夏禹锻造九鼎,那是因为当时九州按照各地现有前提和出产才气而交纳赋税的条例已经公布,各地每年进贡的物产和种类已经有了详细规定,河道也已经疏浚,《禹贡》这部书已经写成了。但是因为恐怕后代的帝王增加赋税来敛取百姓财物,各地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来的东西冒充贡品,以及厥后治水的人也不再遵循本来的一套体例,因而,夏禹把这统统都铸刻在鼎上,令规也就不会像册本那样轻易丧失了,使先人有所遵循而不能肆意变动,这就是当时夏禹锻造九鼎的启事。颠末端很多年代,刻在鼎上的画像,如蚌珠、暨鱼、狐狸、毛织物以及兽皮之类,也能够因为锈蚀而变了样,学问不深和见地陋劣的人就觉得这是怪物。是以,《左传》中才有禹铸鼎是为了使百姓晓得辨认妖妖怪怪而制止遭到妖魔伤害的说法。这些鼎到了秦朝时就绝迹了,而春秋期间郜国的大鼎和莒国的两个方鼎,都是诸侯国锻造的,即便有一些描画,也必然分歧于《禹贡》的原意,只不过名为古旧之物罢了。后代的图书已经多了好几百倍,就不必再铸鼎了,这里特地提一下。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①。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表里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枯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模既成绩枯燥,然后泥捏冶炉,此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②纯铁柄勺从嘴受注。一勺约一釜之料,倾泻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③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量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陈迹。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惟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朝鲜国俗,破釜必弃之山中,不以还炉)。
【注释】
釜
【原文】
【原文】
铁这类金属代价非常卑贱,自古以来没有效铁来铸钱的。铁钱发源于作为唐朝藩镇之一的魏博镇地区,因为当时藩镇盘据,金属铜没法贩运,才不得已而用铁来铸钱,那只是一时候的权宜之计罢了。在唐朝皇家昌隆之时,曾经用白银铸成豆子来玩耍取乐,而到了厥后藩镇盘据而国度式微时,就连卑贱的铁也只好拿去铸钱了!就一起记在这里以表示博物广识者的感慨吧。
【原文】
铁质贱甚,从古无铸钱。起于唐藩镇魏博①诸地,铜货不通,始冶为之,盖斯须之计也。皇家盛时,则冶银为豆②,杂伯③衰时,则铸铁为钱,并志博物者感慨。
【原文】
【译文】
【注释】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破坏。海内丛林大处④,铸有千僧锅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直痴物⑤也。
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形或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此中体,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后,以牛世故之,使他日器无粘爤,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巨磬、云板,法皆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