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陶埏》译文[第1页/共9页]
瓦坯形成并枯燥以后,堆砌在窑内,就用柴火烧。有的烧一日夜,也有的烧两日夜,这要看瓦窑里瓦坯的详细数量来定。停火后,顿时在窑顶浇水使瓦片闪现出蓝玄色的光芒,体例跟烧青砖是一样的。垂在檐端的瓦叫做“滴水”瓦,用在屋脊两边的瓦叫做“云瓦”,覆盖屋脊的瓦叫做“抱同”瓦,装潢屋脊两端的各种陶鸟陶兽,都是野生一片一片逐步做成后放进窑里烧成,所用的水和火与浅显瓦一样。
【原文】
凡釉质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用者蕨蓝草一味。其草乃住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数十,各地分歧)。陶家取来燃灰,布袋注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每灰二碗掺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北方未详用何物。姑苏黄罐釉亦别有料。惟上用龙凤器则仍用松香与知名异也。
⑤圆鞠:即今之券拱。
⑤雉堞(dié):即女儿墙,城墙上了望呈锯齿状的小墙。
凡瓷器经画过釉以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此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候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总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此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注释】
④雀口:牙边。
【注释】
⑨毋亦质重之思耶:莫非是考虑到其质地之重厚。
炼泥造砖,也要挖取地下的黏土,对泥土的成色加以辨别,黏土普通有蓝、白、红、黄几种土色(福建和广东多红泥,江苏和浙江较多一种名叫“善泥”的蓝色土),以黏而不散,土质细而没有沙的最为适合。先要浇水用于浸润泥土,再赶几头牛去踩踏,踩成稠泥。然后把稠泥填满木模型,用铁线弓削平大要,脱下模型就成砖坯了。
宋先生说:水与火都胜利而调和地起到了感化,泥土就能安稳地连络成为陶器和瓷器了。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苦地制作陶器却还是供不该求,可见官方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够多的了。修建大的小的房屋来避风雨,这就要用到砖瓦。王公为了设置险阻以戍守邦国,就要用砖来制作城墙和护身矮墙,使仇敌攻不上来。泥瓮坚毅,能使甜酒保持清澈;瓦器洁净,好用来盛装用于献祭的醋和肉酱。商周期间,礼器是用木制造的,不过是正视朴素持重的意义罢了。厥后,各个处所都发明了分歧特性的陶土和瓷土,野生又缔造出各种技能奇艺,制成了美好洁雅的陶瓷器皿,有的像绢似的白如肌肤,有的质地光滑如玉石。安排在桌子、茶几或宴席上交相辉映,所闪现的光彩高雅非常美妙,让人爱不释手,莫非这仅仅是因为它们坚毅耐用吗?
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中,陶瓷技术是最值得夸耀的,不但汗青悠长,并且闻名天下。从太古期间至今,在生长过程中,由陶器到瓷器、由青瓷到白瓷、又由白瓷到彩瓷,一步步由合用进步到以艺术、赏玩的陶瓷艺术品,技能的进步和质料的利用,都是值得摸索的知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漕舫:运粮的漕船。下言“搭”,即搭载、捎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