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下篇 五金》译文[第2页/共8页]
金在冶炼时,最后闪现浅黄色,再炼就转化成为红色。海南岛的澹、崖两县地区都有砂金矿,金异化在沙土中,不必深挖便能够获得。但淘取太频繁,便不会再出产,一年到头都如许挖取、熔炼,即便有也是很有限的了。在广东、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洞窟中,刚挖出来的金仿佛玄色的氧化铁屑,这类金要挖几丈深,在黑焦石上面才气找到。初得时拿来咬一下,是柔嫩的,采金的人有的偷偷把它吞进肚子里去也不会对人有伤害。河南省的汝南县和巩县一带,江西的乐平、新建等地,都是在高山开挖很深的矿井,获得细矿砂淘炼而获得金的,但是因为耗损劳动力太大,扣除野生用度外,所得也就很少了。大抵在我国要隔千里才会找到一处金矿。《岭表录》中说:“有人从鹅、鸭屎中淘取金屑,多的每日可得一两,少的则毫无所获。”这个记录恐怕是虚妄不成信的。
【原文】
黄金以其华丽的色彩为人所贵重,因此人们将黄金加工打形成金箔用于装潢。每七厘黄金捶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把它们黏铺在器物大要,能够盖满三尺见方的面积。金箔的制法是:把金捶成薄片,再包在乌金纸里,用力挥动铁锤打成(打金箔的锤约莫有八斤重,柄很短)。乌金纸由姑苏或杭州制造,用东海大竹膜做质料。纸做成后点起豆油灯,封闭着四周,只留下一个针眼大的小孔通气,颠末灯烟的感染制成乌金纸。每张乌金纸供捶打金箔五十次后就不要了,还未破坏的话,能够给药铺作包朱砂之用,这是凭精美工艺制造出来的奇妙东西。
①舶来:用船运来。
②促:近。
大略坤元⑤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绩,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银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⑥,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此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铜矿到处都有,《山海经》一书中提到天下产铜的处所共有四百三十七处,这或许是有按照的。明天中国供人利用的铜,要算西部的四川、贵州两省出产为最多,东南多是从外洋由海上运来的,湖北省的武昌以及江西省的广信,都有丰富铜矿。从湖南衡州、瑞州等地出产的蒙山铜,品格差劲,仅能够在锻造时掺入,不能熔炼成坚固的铜块。
那些制造假银的,只要纯铜能够混入。如果掺杂有锌、砒、矾等物质,永久都不能相互连络。但是铜混进银里,使红色立即变成红色,再入炉鼓风熔炼,等它全数熔化后,此时哪个清、哪个浊、哪个浮、哪个沉,就能辨识得清清楚楚,银和铜便分离得干清干净了。
附:倭铅
【原文】
④世宝:世上能够作为货币畅通的白银。
凡虚假:方士以炉火惑人者,惟朱砂银愚人①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今后,砂盗银气②,煎成珍宝。拣出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物③。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④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