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下篇 佳兵》译文[第1页/共9页]
解北:解运至北方。
⑤葛天之思:神驰葛天氏的期间。葛天氏,前人设想中的太古帝王之号。《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①,则觉得黑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空中。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溶化,故名曰“硝”。长、淮②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当中,隔日扫地,可取少量以供煎炼。
【译文】
①膺:膺受,接受打击。
【译文】
地雷:埋藏在泥土中,用竹管套上庇护引线,引爆时冲开泥土起到杀伤感化,地雷本身也同时炸裂了。这便是所谓的“横击”,是因为huǒ药配方中硫黄用得较多的原因(引线要涂上矾油,引线入口处要用盆覆盖)。
宋子曰:兵非贤人之得已也①。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②。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③,其来尚矣。为老氏者④,有葛天之思⑤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祥之器⑥。”盖言慎⑦也。
箭杆的用料各地不尽不异,我国南边用竹,北方利用薄柳木,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木。箭杆长二尺,箭头长一寸,这是普通的规格。做竹箭时,削竹三四条并用胶黏合,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丝缠紧两端,这叫做“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消破开黏合。柳木或桦木做的箭杆,只要拔取圆直的枝条略加削刮便能够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改正。木箭杆枯燥后必将变弯,改正的体例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便本来杆身头尾重量不均匀的也能获得改正。
⑥其本则贯插接榫(sǔn)于竹丫:桑硝之根部用榫子与竹片的丫口相衔插。
【注释】
箭飞翔得是正还是偏,快还是慢,关头都在箭羽上。在箭杆末端近衔口的处所,用脬胶粘上三条三寸长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鳔胶也怕潮湿,是以勤奋的将士常常用火来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而比鹰大,尾长而翅膀短),角鹰的翎羽居其次,鹞鹰的翎羽更次。南边造箭的人,当然没但愿获得雕翎,就是鹰翎也很难获得,急用时就只好用雁翎、乃至用鹅翎来充数。雕翎箭飞得比鹰、鹞翎箭快十多步并且端方,还能抗风吹。北方少数民族的箭羽多数都用雕翎。角鹰或鹞鹰翎箭如果精工制作,功效也跟雕翎箭差未几。但是,鹅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时却手不该心,常常一碰到风就歪到一边去了。南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启事就在这里。
关于火药和火器,现在那些企图博取高官厚禄的人,个个都是高谈阔论,著书呈献朝廷,他们说的不必然都是颠末实验的。在这里还是要大略写上几页,附在卷内。
②稍:弓背的两端为稍,又做硝。
④刻锲:用刀刻出一个缺口。
洞胸彻札:射穿胸膛,射透木板。
琴轸:古琴上调弦的转轴。
⑦慎:不等闲用兵。
硝石
②长、淮:长江、淮河。
造弓还要按人的挽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量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越这个数量标叫做虎力,但如许的人很少见。中等力量的人能挽八九十斤,劣等力量的人只能挽六十斤摆布。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能够射中目标。但在疆场上能射穿仇敌的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力量大的弓手;力量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测定弓力的体例是:能够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拉,弦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便可晓得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量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抵的数字。中等力量的呼应减少非常之一或五分之一,劣等力量的减少五分之一或非常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