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作咸》译文[第5页/共5页]
⑧斥卤:盐卤。
②盐茅:盐像茅草一样丛生。
江苏淮扬一带出产的盐,又重又黑,其他处所出产的盐则是又轻又白。从重量上比较,淮扬盐场的盐,一升重约十两,而广东、浙江、长芦盐场的盐就只要六七两重。蓬草盐的来源不太可靠,蓬草偶然好几年来一次,也偶然一个月就来好几次,是以不能常常希冀它。
【译文】
【注释】
盐的淋洗和煎炼的体例是挖一浅一深两个坑。浅的坑深约一尺摆布,上面架上竹或木,在上面铺芦席,将扫起来的盐料(非论是有灰的还是无灰的,淋洗的体例都是一样的),铺在席子上面,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坝形,中间用海水淋灌,盐卤水便能够渗到浅坑当中;深的坑约七到八尺深,接管浅坑淋灌下的盐水,然后倒入锅里煎炼。
④蜃灰:蛤蜊壳烧成的灰。
【注释】
盖井中空阅,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此中节,留底不去②。其喉下安动静③,吸水入筒,用长縆④系竹沉下,此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缏,打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⑤,不消牢盆),瞬息结盐,色成至白。
②海井交穷:海盐、井盐都没有。
凡滇、蜀两省阔别海滨,舟车艰通,情势高上,其成脉即储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四周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不足,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①,故造井功费甚难。
每到春季就要开端引池水制盐,时候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比及夏秋之交南风劲吹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固结成盐,这类盐名叫“颗盐”,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因为海水煎炼的盐细碎,而池盐则成颗粒状,以是获得了“大盐”的称呼。池盐一经固结成形后便可扫起供人食用。制盐的人,制成一石盐上交给官府,也不过只得几十文铜钱罢了。在海丰和深州地区,把海水引入池内晒成的盐,固结后扫起便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炼加工,这一点和池盐是一样的。但成盐的时候,以及它不需依托南风吹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不异了。
【评析】
池盐
崖盐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①,西戎光亮②不与焉。赤县以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总之,一经舟车穷窘③,则造物应支出④焉。
【译文】
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运都会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