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作咸》译文[第4页/共5页]
【注释】
云南和四川两省,离海滨间隔很远,交通也不便当,阵势又很高,是以那两个省的盐就储藏在本地的地下。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能够凿井取盐。盐井的圆周不过几寸,盐井的上口用一个小盂便能盖上,而盐井的深度必必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气到盐卤水层,是以凿井的代价很大,要破钞很长时候,也很艰巨。
【注释】
【译文】
③堤垱形:堤坝的模样。
②西戎光亮:西部少数民族食用的光亮盐。
①东夷树叶:辽东少数民族食用的树叶盐。
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①无雨,则本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②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④造物:大天然。应支出:天然产生。
⑥火井:即今之天然气井。
②古志所谓大盐:大盐初见于众《史记.货殖传记》之唐司马贞“索隐”:“河东大盐。”河东即山西。
陕西省的阶州、凤县等地区,既没有海盐又没有井盐,但是本地的岩洞里却出产食盐,看上去很像红土块儿,任凭人们刮取食用,而不必通过煎炼。
凡川、滇盐井逃课袒护至易,不成穷诘。
④蜃灰:蛤蜊壳烧成的灰。
每到春季就要开端引池水制盐,时候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比及夏秋之交南风劲吹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固结成盐,这类盐名叫“颗盐”,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因为海水煎炼的盐细碎,而池盐则成颗粒状,以是获得了“大盐”的称呼。池盐一经固结成形后便可扫起供人食用。制盐的人,制成一石盐上交给官府,也不过只得几十文铜钱罢了。在海丰和深州地区,把海水引入池内晒成的盐,固结后扫起便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炼加工,这一点和池盐是一样的。但成盐的时候,以及它不需依托南风吹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不异了。
⑤“天平生水”:《汉书.律历志》:“天以平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也是五行说的一套。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①。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②。口之于味也,酸楚甘苦经年绝一无恙③。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④,倦怠恹然。难道“天平生水”⑤,而此味为生人活力之源哉?四海当中,五服⑥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⑦,而斥卤⑧则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④长縆(ɡēnɡ):长绳。
池盐
【译文】
③经年绝一无恙:整年不吃此中之一味,对人身材没有甚么影响。
凡淋煎法,掘坑二个,一浅一深。浅者尺许,以竹木架芦席于上,将扫来盐料(非论有灰无灰,淋法皆同),铺于席上。四围隆起作一堤垱形③,中以海水灌淋,渗下浅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炼。
【注释】
【译文】
江苏淮扬一带出产的盐,又重又黑,其他处所出产的盐则是又轻又白。从重量上比较,淮扬盐场的盐,一升重约十两,而广东、浙江、长芦盐场的盐就只要六七两重。蓬草盐的来源不太可靠,蓬草偶然好几年来一次,也偶然一个月就来好几次,是以不能常常希冀它。
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运都会之南。
【译文】
⑦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蔬菜五谷都不生的处所。
③舟车穷窘:交通不便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