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作咸》译文[第3页/共5页]
【原文】
池盐
凡滇、蜀两省阔别海滨,舟车艰通,情势高上,其成脉即储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四周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不足,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①,故造井功费甚难。
②古志所谓大盐:大盐初见于众《史记.货殖传记》之唐司马贞“索隐”:“河东大盐。”河东即山西。
③海丰、深州:海丰即今广东海丰县。深州疑指海丰之一地,非今河北省之深州也。
【注释】
【原文】
①阶、凤:阶州,今甘肃武都;凤州,今陕西凤县。
【译文】
西川有火井⑥,事奇甚。其井竟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人间大奇事也。
末盐
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场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凡蓬草盐不成常期⑤,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凡保藏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仍旧也。
《《天工开物.上篇》里,对食品加工有很活泼的记录,包含了制糖、制盐、制油、制酒。这几种当中,盐又是最根基、最首要的一种。中国菜之以是能立名天下,跟调味料的应用离开不了干系。我国对盐的把握很早就开端了,周朝还设有“盐人”这类官职专门卖力制盐的事。可见我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开端用盐。颠末几千年的生长,盐的种类更多、制造技术更加专门,因而宋应星在本篇中细心讲解了盐的种类和制作体例。(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②海井交穷:海盐、井盐都没有。
【原文】
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俟潮没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又淮场空中,有日晒天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飘来断草,勾取煎炼,名蓬盐。
【注释】
【译文】
【注释】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亦有两种轨制。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缝处一以卤汁结塞,永无隙漏。其以下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南海有编竹为者,将竹编成阔丈深尺,糊以蜃灰④,附于釜背。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亦名盐盆,然不若铁叶镶成之便也。凡煎卤未即固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此中搅和,盐即瞬息结成。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
【原文】
云南和四川两省,离海滨间隔很远,交通也不便当,阵势又很高,是以那两个省的盐就储藏在本地的地下。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能够凿井取盐。盐井的圆周不过几寸,盐井的上口用一个小盂便能盖上,而盐井的深度必必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气到盐卤水层,是以凿井的代价很大,要破钞很长时候,也很艰巨。
①度:猜测。诘朝: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