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作咸》译文[第2页/共5页]
⑧斥卤:盐卤。
西川有火井⑥,事奇甚。其井竟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人间大奇事也。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亦有两种轨制。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缝处一以卤汁结塞,永无隙漏。其以下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南海有编竹为者,将竹编成阔丈深尺,糊以蜃灰④,附于釜背。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亦名盐盆,然不若铁叶镶成之便也。凡煎卤未即固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此中搅和,盐即瞬息结成。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
凡滇、蜀两省阔别海滨,舟车艰通,情势高上,其成脉即储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四周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不足,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①,故造井功费甚难。
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俟潮没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又淮场空中,有日晒天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飘来断草,勾取煎炼,名蓬盐。
崖盐
【原文】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同一海卤,逼真而取法例异。
【原文】
【译文】
⑦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蔬菜五谷都不生的处所。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①,西戎光亮②不与焉。赤县以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总之,一经舟车穷窘③,则造物应支出④焉。
⑤中釜:中号的锅。牢盆则太大了。
【注释】
③其喉下安动静:在最后一节的上部,安装阀门。
盐的淋洗和煎炼的体例是挖一浅一深两个坑。浅的坑深约一尺摆布,上面架上竹或木,在上面铺芦席,将扫起来的盐料(非论是有灰的还是无灰的,淋洗的体例都是一样的),铺在席子上面,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坝形,中间用海水淋灌,盐卤水便能够渗到浅坑当中;深的坑约七到八尺深,接管浅坑淋灌下的盐水,然后倒入锅里煎炼。
盐碰到水后就会溶解,碰到风后就会流盐卤,碰上火却愈发坚固。储藏盐不必用堆栈。盐的特性是怕风吹但不怕地湿,只要在地上铺三寸来厚的稻草秆,任凭阵势低湿也没有甚么波折的。如果四周再用砖砌上,裂缝用泥封堵上,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茅草,如许即便安排一百年也不会产生变质。
②长芦分司:明朝在长芦(今河北境内)设盐运使,并于沧州、青州设二分司。
⑤“天平生水”:《汉书.律历志》:“天以平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也是五行说的一套。
②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尚书.洪范》序云:武王伐殷,既胜,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六合之大法,论述其事,作《洪范》。《洪范》起首即说五行,且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本篇即以《作咸》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