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作咸》译文[第2页/共5页]
【原文】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同一海卤,逼真而取法例异。
【译文】
②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尚书.洪范》序云:武王伐殷,既胜,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六合之大法,论述其事,作《洪范》。《洪范》起首即说五行,且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本篇即以《作咸》命篇。
②长芦分司:明朝在长芦(今河北境内)设盐运使,并于沧州、青州设二分司。
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运都会之南。
④缚鸡胜匹:缚一只鸡,比捆匹牛马还吃力。
①度:猜测。诘朝:第二天。
【原文】
末盐
①阶、凤:阶州,今甘肃武都;凤州,今陕西凤县。
凡川、滇盐井逃课袒护至易,不成穷诘。
【注释】
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红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②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其盐固结以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罢了。其海丰、深州③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固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光阴,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
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①无雨,则本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②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译文】
【原文】
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上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切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略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绩。
【原文】
①并州: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带。有土盐。
【注释】
②海井交穷:海盐、井盐都没有。
海水盐
⑤中釜:中号的锅。牢盆则太大了。
【注释】
⑤“天平生水”:《汉书.律历志》:“天以平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也是五行说的一套。
③堤垱形:堤坝的模样。
【注释】
煎盐的锅古时候叫做“牢盆”,这类牢盆的周长有好几丈,直径也有一丈多,只要两种规格和形制。此中一种是用铁做的,把铁锤打成叶片,再用铁钉铆合,盆的底部像盂那样平,盆深约一尺二寸,接口处颠末卤汁结晶后堵塞住,就不会再漏了。牢盆上面砌灶烧柴,灶眼多的能有十二三个,灶眼少的也有七八个,用柴火同时烧煮一个锅。南海地区另有别的一种制法,那是用竹篾编成一个锅围的,锅围的直径约一丈、深约一尺。在锅围上糊上蛤蜊灰并衔接在锅的边上。锅下烧火到使卤水沸腾,一向到逐步结成盐。这类盆也叫做“盐盆”,但总的来讲不如用铁片做成的锅那样便利费事。煎炼盐卤汁的时候,如果没有立即固结,能够将皂角舂碎掺杂小米糠一起投入沸腾的卤水里搅拌均匀,盐分便会很快地结晶成盐粒。插手皂角而使盐固结,就仿佛做豆腐时利用石膏一样。
食盐的种类很多。大抵上能够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砂石盐等六种,但是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树叶盐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光亮盐还不包含在此中。在我国的广漠幅员当中,海盐的产量约占五分之四,其他五分之一是井盐、池盐和土盐。这些食盐有的是靠野生提炼出来的,有的则是天然天生的。总之,凡是在交通运输不便、外埠食盐难以运到的处所,大天然都会当场供应出食盐以备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