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乃粒》译文[第5页/共14页]
在“五谷”当中,水稻是最怕旱情的,比其他各种谷物需求的水量更多。稻田的土质有沙土、黏土及地力瘠薄、肥饶的不同,各地环境都不一样。有的稻田注水三天以后干枯了,也有的半个月今后才调涸。如果天不降雨,就要靠人力引水灌溉来挽救。
④服牛起土:套上牛来翻地。
⑥镈:锄。
其他豇豆、虎斑豆、刀豆,与大豆平分青皮、褐色之类,间繁一方者,犹不能尽述。皆充蔬代谷,以粒烝民者,博物者其可忽诸!
【译文】
禾稻抽穗以后,夜晚“鬼火”四周飘游烧焦禾稻,这是第六种灾害。“鬼火”是从腐臭的木头中散放出来的。木与火如同母与子,火藏在木头当中,木头不坏的时候,火也就永久藏在木头内里。每逢多雨的年份,荒漠中的宅兆多被狐狸挖穿而陷落,坟内里的棺材板子被水渗入而腐臭,这就是所谓母体坏了,火子落空凭借,因而分开母体而四周飞扬。但是阴火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能比及傍晚太阳落山今后,这类鬼火才从宅兆的裂缝里冲出来,但又不能飞得更高,只能在几尺高的处所飘游不定。禾叶和稻穗一旦赶上立即就被烧焦。摈除“鬼火”的人,一瞥见有树根处有火光,便觉得是鬼,举起棍棒用力去打,因而就有了“鬼变枯柴”的说法。他不晓得“鬼火”向来都是一见灯光就会消逝的(没有颠末人们灯火传燃的都属于阴火,以是一见到灯光就燃烧了)。
①荆、扬以南:泛指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②成数言:综合各种说法。
稻的种类最多。不黏的,禾叫秔稻,米叫粳米;黏的,禾叫徐稻,米叫糯米(南边没有黏黍,酒都是用糯米酿制的)。本来属于粳稻的一种而晚熟且带黏性的(俗名叫“婺源光”一类),不能用来做酒,只能用来煮粥,这是另一个稻种。稻谷形状有长芒、短芒(江南称长芒稻种为“浏阳早”,短芒稻则叫做“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等多种不一。此中米的色彩有乌黑、淡黄、大赤、淡紫和灰黑等多种。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之前,名为社种①(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腐败。凡播种,先以稻麦稿②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旬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成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成果罢了。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一种大豆,有黑、黄两色,下种不出腐败前后。黄者有蒲月黄、六月爆、冬黄三种。蒲月黄收粒少,而冬黄必倍之。黑者克期八月收。淮北长征①骡马必食黑豆,筋力乃强。
姑苏一带的农夫用铁锄代替犁,是以不消耕牛。我以为费事的农户,如果合计一下采办耕牛的本钱和水草饲料的用度以及被盗窃、抱病和灭亡等不测丧失,倒还不如用人力耕耘划算些。比方说,有牛的农户能耕作十亩农田,而没牛的农户用铁锄,勤奋些也能种上前者田数的一半,既然是没有牛,在秋收以后,也就不必考虑在田里种牛饲料及放牧的费事事儿,同时能够腾脱手来莳植豆、麦、麻、蔬菜等作物了。如许,用二次收成来赔偿荒废了的那一半地步的丧失,仿佛也就和有牛的家庭差未几了。
【原文】
乃粒出自《书经》:“蒸民乃粒,万邦作义。”意义是公众都有粮食吃,天下才会安宁,是以在本书中“乃粒”指的是谷物。又有鄙谚说“民以食为天”,是以谷物的种类和粮食作物的出产技术,是非常首要的,堂而皇之地列在第一卷,是原作者宋应星的成心安排。本篇的内容主如果讲水稻、小麦的莳植、种植技术以及各种耕具、水利灌溉器具,趁便也提到除了主食以外的其他黍、粟、菽(豆类)等副食品。本篇特别对南边水稻的莳植技术有特别详细的先容。(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