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乃粒》译文[第5页/共14页]
④粔(jù)饵:米糕。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成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以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此中膏脉释化也。
已上四米皆春种秋获,耕耨之法与来、牟同,而种收之候则相悬绝云。
【原文】
【原文】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徐,米曰糯(南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成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此中米色有乌黑、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③禾稿头中:此禾稿指收割后的稻茬。
【原文】
⑦赭衣:当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
黍与稷同属一类,粱与粟又属同一类。黍也有黏的与不黏的之分(黏的能够做酒),稷只要不黏的,没有黏的。黏黍、黏粟统称为“秫”,除了这两种以外,还另有叫“秫”的作物。黍有红色、红色、黄色、玄色等色,有人专把黑黍称为稷,这不精确。至于说因为稷米比其他谷类早熟,更适合于祭奠,是以把早熟的黍称做稷,这个说法还差未几。在《诗经》《尚书》中记录芑、秬、秠等称呼,现在的方言中也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称呼。黍最早的在三月下种,蒲月份成熟;稍晚的也是在四月下种,七月份成熟;最晚则是蒲月下种,八月份成熟。着花和结穗的时候总和麦子(大、小麦)不应时。黍粒的大小是由地盘肥力的厚薄、时令的吵嘴所决定的。宋朝的儒存亡板地以某个地区的黍粒为根据来规定度量衡的标准,这是弊端的。
【注释】
⑧炒糗(qiǔ):作为干粮的炒米。
⑦牟(móu):大麦。
②火麻、胡麻:火麻即大麻,为中国本土统统,汉人列入“五谷”以解释经籍,即指此。胡麻,即芝麻,又作脂麻,因传闻是汉朝张骞从西域引进,故称胡麻。下文宋应星觉得古之“五谷”中麻,不该仅为火麻,或另有他种,罢了绝迹。此亦一猜想,但上世纪60年代,在浙江湖州新石器期间遗址中发明了芝麻,可证宋氏的猜想是有事理的。但必须指出,周、秦期间所言之“五谷”,并未指明此中有麻一种。
【译文】
⑤枯:榨油剩下的残余。
④陶唐:传说中的古帝王,即尧,国号陶唐,又称陶唐氏。《书.益稷》篇传说即尧时文献。此中言“烝民乃粒”,即“粒食”。
秧苗自返青到抽穗健壮,早熟稻每蔸需求水量三斗,晚熟稻每蔸需水量五斗,如果没有水就会枯死(将近收割之前如果贫乏一升水,谷粒数量固然还是那么多,但米粒会变小,用碾或臼加工的时候,也会多有破裂),这是第七种灾害。在引水灌溉方面,人们的聪明才干已经获得充分的阐扬了。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发愤,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⑥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朱紫,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敷尚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