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乃服》译文[第2页/共18页]
②《庄子》所谓“洴澼絖(pínɡ pì kuànɡ)”:按《庄子.清闲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此“洴澼絖”乃指在水中漂洗绵絮。
⑤短褐:古时贫民穿的短粗毛衣。
③坚泽:健壮,有光芒。
凡蚕用浴法①,惟嘉、湖两郡。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盐卤水。每蚕纸一张,盐仓走出卤水二升,掺水于盂内,纸浮其面(石灰仿此)。逢腊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计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干。今后保重箱匣中,半点风湿不受,直待腐败抱产。其天露浴者,光阴不异。以篾盘盛纸,摊开屋上,四隅小石弹压。任从霜雪、风雨、雷电,满十二日方收。保重待时如前法。盖低种经浴,则自死不出,不费叶故,且得丝亦多也。晚种不消浴。
龙袍
①胥此出焉:俱由此出。
蚕既惊骇香味,又惊骇臭味。如果烧骨头或掏厕所的臭味顺风吹来,打仗到蚕,常常会把蚕熏死。隔壁煎咸鱼或不新奇的肥肉之类的气味也能把蚕熏死。灶里烧煤炭或香炉里燃沉香、檀香,这些气味打仗到蚕时也会把蚕熏死。懒妇的便桶动摇时披收回的臭气,也会毁伤蚕。如果是刮风,蚕则怕西南风,西南风太猛时,有满筐的蚕都冻僵的。每当臭气袭来时,要从速烧起残桑叶,用烟来抵挡它。
【注释】
【注释】
蚕到大眠今后,便能够直接吃潮湿的桑树叶子了。下雨天摘来的叶子,也能够随便放在地上拿来给它吃;晴和时摘来的叶子,还要用水淋湿后再去喂蚕,如许结出的丝才更有光芒。但在还没有到大眠的时候,雨天摘来的桑叶要用绳索吊挂在通风的屋檐下,常常颤栗绳索,让风吹干。如果是用手掌悄悄拍干的,叶子就不会新奇津润了,将来蚕吐的丝也就没有甚么光芒。豢养蚕的时候,必然要让蚕在就寝前能吃饱吃足,在蚕睡醒以后,即便晚半天喂叶子也不会有甚么影响。雾天里潮湿的桑树叶子对蚕的风险很大,是以一旦瞥见凌晨有雾,就必然不要再去采摘桑叶了。等雾散今后,不管晴雨都能够对桑叶停止剪摘了。带露水的桑叶要等太阳出来把露水晒干后再停止剪摘。
凡丝穿综度经,必用四人列坐。过筘之人手执筘耙先插,以待丝至。丝过筘,则两指执定,足五七十筘,则绦结之。稳定之妙,动静全在交竹①。即接断,就丝一扯即长数寸。打结以后,依复原度,此丝本质自具之妙也。
②老足:发育成熟的蚕。
①牵边:织边。
②衮(ɡǔn)头:相称于花机中的老鸦翅,即织地纹的提花杠杆。
一种矞羊(番语),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金饰,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于绵羊。此种先自西域传入临洮,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山羊毳绒亦分两等,一曰绒,用梳栉抬下,打线织帛,曰褐子、把子诸名色。一曰拔绒,乃毳毛邃密者,以两指甲逐茎抒下,打线织绒褐。此褐织成,揩面如丝帛光滑。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绒打线,日多拔绒数倍。凡打褐绒线,冶铅为锤,坠于绪端,两手宛转搓成。
②一手:一人之手。
蚕上山簇上结茧三天以后,便能够拿下蚕箔停止取茧。蚕茧壳内里的浮丝名叫“丝匡”(茧衣),湖州的老年妇女用很便宜的代价买了归去(每斤约一百文钱),用铜钱坠子做纺锤,打线,织成湖绸。剥掉浮丝今后的蚕茧,必须摊在大盘里,放在架子上,筹办缫丝或者造丝绵。如果用橱柜、箱子装盖起来,就会因湿气郁结疏解不良而形成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