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乃服》译文[第1页/共18页]
苎麻没有哪个处所不能发展,莳植的体例有流传种子和分根莳植两种(安徽贵池地区每年都用草粪堆在苎麻根上,麻根跟着压土而长高,广东的青麻是播撒种子在田里而莳植的,发展得非常富强)。苎麻色彩有青色和黄色两种色彩。每年有收割两次的,也有收割三次的,纺织成布后能够用来做夏天的衣服和帐幕。
一种矞羊(番语),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金饰,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于绵羊。此种先自西域传入临洮,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山羊毳绒亦分两等,一曰绒,用梳栉抬下,打线织帛,曰褐子、把子诸名色。一曰拔绒,乃毳毛邃密者,以两指甲逐茎抒下,打线织绒褐。此褐织成,揩面如丝帛光滑。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绒打线,日多拔绒数倍。凡打褐绒线,冶铅为锤,坠于绪端,两手宛转搓成。
凡帛非论绫、罗,皆别牵边①,两傍各二十余缕。边缕必过糊,用筘推移梳干。凡绫、罗必三十丈、五六十丈一穿,以省穿②接繁苦。每匹应截画墨于边丝之上,即知其丈尺之足。边丝不登的杠,别绕机梁之上。
纬络
凡取丝必用圆正①独蚕茧,则绪稳定。若双茧并四五蚕共为茧,择去取绵用。或觉得丝则粗甚。
【原文】
唯有湖州的丝绵特别洁白、纯洁,是因为造丝绵的人伎俩非常奇妙。往竹弓上套时,必须行动敏捷,带水拉开。如果行动稍慢一点儿,水已流去,丝绵就会板结,不能完整均匀地拉开,色彩看起来也就不纯白了。那些缫丝剩下的,叫做“锅底绵”。把这类丝绵装入衣被里用来御寒,叫做丝绵被,即“挟纩”。制作丝绵的工夫要比缫丝所花的工夫多八倍,每人劳动一整天也只得四两多丝绵。用这类绵坠打成线织成湖绸,代价很高。用这类绵线在花机上织出来的产品叫做“花绵”,代价更贵。
【译文】
经具
【译文】
【原文】
凡织绒褐机大于布机,用综八扇,穿经度缕,下施四踏轮,踏起经隔二抛纬③,故织出纹成斜现。其梭长一尺二寸,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④传来(名姓再详),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与也。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毡皆煎烧沸汤投于此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板定物式,铺绒其上,运轴赶⑤成。凡毡绒白、黑为本质,其他皆染色,其氍毹、氆氇等称呼,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若最粗而为毯者,则驽马诸料杂错而成,非专取料于羊也。
③青州、沂水:皆在今山东境内。此处所生野蚕即柞蚕。
食忌
【注释】
本国朝鲜造法不异,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凡织布有云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然既日布衣,太素⑤足矣。织机十室必有⑥,不必具图。
【译文】
【原文】
制作倭缎的体例是自日本初创的,福建漳州、泉州等本地地区随即也加以仿造。织倭缎的丝来自于四川,由商贩从老远的处所运过来卖,同时再买些胡椒归去卖。这类倭缎的织法也是从日本传来的,先将丝停止染色,作为纬线织入经线当中。织成数寸今后,就用刀削断丝锦即成绒缎,然后刮成墨光。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互市贸易时一瞥见就很喜好。但是这类丝织品最轻易弄脏,用它做的帽子很快便会合满了灰尘;用它织成的衣服,衣领上的绒毛也很轻易破坏。是以现在我国各民族都不喜好它,将来这类倭缎必然会被丢弃,织法也就不再传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