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粹精》译文[第2页/共6页]
【译文】
凡胡麻刈获,于骄阳中晒干,束为小把,两手执把相击。麻粒绽落,承藉以簟席也。凡麻筛与米筛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麻从目中落,叶残角屑皆浮筛上而弃之。
④为粉者十无一焉:把大麦磨成面粉来食用的十中无一。
凡既砻,则电扇以去糠秕,倾入筛中团转。谷未剖破者浮出筛面,反复入砻。凡筛大者围五尺,小者半之,大者此中间偃隆而起,健夫操纵。小者弦高二寸,此中平窒,妇子所需也。
①池郡之九华山:今安徽贵池之南的九华山。
一头壮牛一天能磨两石麦子,一头驴一天只能磨一石,强健的人一天能磨麦三斗,而体弱的人只能磨一斗半。至于利用水磨的体例,已经在《攻稻.水碓》一节的记叙中详细报告了,体例还是一样的,但水磨的服从却要比牛犊的效力高出三倍。
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节减朝气。故南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凡碨⑥砌石为之,承藉、转轮皆用石。牛犊、马驹惟人所使,盖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此中者,必极燥之谷,稍润则碎断也。
⑦人貌而天者:固然是人的行动,却能合于天道。
凡磨石有两种,面品由石而分。江南少粹白上面者,以石怀沙滓,相磨发热,则其麸并破,故黑额掺杂面中,无从罗去也。江北石性冷腻,而产于池郡之九华山①者美更甚。以此石制磨,石不发热,其麸压至扁秕之极不破,则黑疵一毫不入,而面成至白也。凡江南磨二旬日即断齿,江北者经半载方断。南磨破麸得面百斤,北磨只得八十斤,故上面之值增十之二,然面筋、小粉皆从彼磨出,则衡数已足,得值更多焉。
稻子收割以后,就要停止脱粒。脱粒的体例中,用手握稻秆摔打来脱粒的约占一半,把稻子铺在晒场上,用牛拉石磙停止脱粒的也占一半。手工脱粒是手握稻秆在木桶上或石板上摔打。稻子收成的时候,如果赶上多雨少晴的气候,稻田和稻谷都很潮湿,不能把稻子收到晒场上去脱粒时,就用木桶在田间当场脱粒。如果赶上好天稻子也很干,利用石板脱粒也就很便利了。
凡大麦则就舂去膜,炊饭而食,为粉者十无一焉④。荞麦则微加舂杵去衣,然后或舂或磨以成粉而后食之。盖此类之,视小麦,精粗贵贱大径庭也。
②有“黄裳”之意焉:《易.坤》:“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美在中也。”在此借喻粮食颗粒外有黄衣包裹,而其精华则在此中。
【注释】
【评析】
凡麦经磨以后,几番入罗,勤者不厌反复。罗筐之底用丝织罗地绢为之。湖丝所织者,罗面千石不损,若他方黄丝所为,经百石罢了朽也。凡面既成后,寒天可经三月,春夏不出二旬日则郁坏②。为食适口,贵及时③也。
④廪:仓廪,粮库。
用牛马或水磨磨面,都要在磨上方吊挂一个上宽下窄的袋子,内里装上几斗小麦,能够渐渐主动滑入磨眼,而人力推磨时就用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