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5页/共10页]
4、陶本
这是20 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菅本影印本,是继陶本以后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二个本子,从全部《天工开物》版本史上属第五版。因为是由上海华黄历局于1930 年出版的,故称为“华黄历局本”或简称为“通本”。
该本以日本明和八年(1771)菅本照原样制成胶版影印,分九册线装,书中删去供日本人浏览时利用的训读化名,保持原有汉字,再删去菅本扉页、都贺庭钟序和书尾的版权页。通本是纯真影印本,没作笔墨订正及任何讲解,故在版本学上不及他本首要。但因陶本插图大调班,人们在未得涂本及杨本前,不知原插图是何脸孔。今有通本,可供应这个机遇。
这是三枝博音博士供应的版本,故称“三枝本”或简称“枝本”。它是20世纪以来在中国以外出版的第一个《天工开物》版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八版。该版于1943 年由东京的十一组出版部出版,共发行3000 册,在当时这个印数并不算少。此书为大32 开本全一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菅本《天工开物》影印,第二部分是三枝氏的《天工开物之研讨》,用铅字竖排。全书的名字仍叫《天工开物》,但扉页印有“宋应星原著、三枝博音讲解”字样。本书第二部分是三枝氏为讲解《天工开物》而写的七篇有代价的学术论文:(1)《天工开物》在中国技术史中的职位;(2)《天工开物》的技术史意义;(3)《天工开物》对日本技术诸部分的影响;(4)《天工开物》诸版本的研讨;(5)《天工开物》中技术诸名词的注释;(6)各版本(指菅本、涂本、杨本及局本)订正表。这七篇出色论文初创了本世纪研讨《天工开物》的新局面。三枝博士肯于如此勤奋而当真地全面研讨《天工开物》的精力,令人佩服。他为先人研讨《天工开物》打下了坚毅根本,供应了莫大的便当。固然因前提干系,他的个别结论不免失周,但从总的方面看,他的研讨至今仍有其学术代价和汗青意义。
这是本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的第二个英文全译本,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个外文译本,在版本史是第14 版。此本于1980 年支出《中国文明丛书》,而由台北的中国文明学院出版部出版。译者在译者媒介中指出,早在1950 年台北的李熙谋博士便建议翻译《天工开物》,并建立了事情小组。1956 年完成初译稿,因某种启事没有及时出版。1975 年李熙谋去世后,译稿丢失。厥后研讨中国化学史的专家李乔苹(1895—1981)博士,找到失稿后再次主持英译事情,插手这项事情的有李乔苹、沈宜甲等15 位先生,终究在1980 年问世。次年(1981)李乔苹先生也去世。因为海峡两岸信息不通,李本仍以过期的陶本为底本,插图亦取自陶本,这就显得不敷。他们本身也说:“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供翻译的明朝版本。”不过如果这些科学家与本地史学界通个气,他们就会晓得明刻清修本早已藏于台北的汗青说话研讨所,并且他们也完整能够参考薮本,便不致走弯路了。
这是80 年代出版的版本,在版本史上是第15 版,书名为《天工开物新注研讨》,作一册大32 开本,1987 年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故称“赣科本”。将此本与1976 年钟广言本对比,则可看出它在注释体例安排及笔墨内容上与钟本根基上不异。但钟本作者署名“钟广言”,这本来是当时个人写作组的共同笔名,而赣科本此次则署名“杨维增编著”,则确有其人。猜想他当年插手过“钟广言”写作组,现在在1976 年原有个人劳动服从根本上对钟本加以改编,删去钟本对各章写的按语,重写媒介,插手七篇他写的研讨文章,解除了钟本一些弊端观点及错字、错注,比钟本有改进。比如钟本将“磨不”误为“磨木”、“黄罐釉”误为“黄罐油”等,此次都作了改正,此本会遭到读者欢迎的。但它仍有改进余地,比如钟本(涂本亦如此)将“腾筐”误为“誊筐”,将“松江”误为“淞江”等,此次一仍其旧。另有《舟车》章中“平江伯陈某”,钟本释为“姑苏府布政使陈某”,而此次亦一仍其旧(198 页),这就错了。查布政使亦称方伯,为省一级行政长官(从二品),姑苏虽古称平江,但府一级最高官吏是知府(正四品),姑苏府如何会有布政使?实际上《舟车》章讲的是陈瑄(1365—1433),当明成祖遣“靖难”燕军南下渡江时,陈瑄迎降,遂封其为“平江伯”,“伯”是伯爵的伯。永乐元年(1403)陈瑄任总兵官兼总督海运,他并未任过布政使。诸如此类,不再列举。此后如能有机遇再版,但愿改进。(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