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5页/共10页]

涂本《天工开物》向来稀见。中国境内现传本启事浙江宁波蔡琴荪的“墨海楼”收藏,耐久不为人们所知。清末时藏书归同邑李植本的“萱荫楼”。

博哉,宋子(宋应星)所为也。禾役之于穟穟,彼黍之于离离,种艺至春簸,馨无[不]宜。若裳服则起[于] 枲麻、卒[于] 机杼。扬色章采,织纴可就,执针可用。其在馀,则舟于深、舆于重,陶有瓦罂,铸有钟釜,琼琚琼瑶,可赠可报。皆发于埋头,得于切问之而至矣。其论食麻,断达成也,所见远矣。夏鼎之于魑魅,硝铅之于琉璃,可谓能使物昭昭焉。一部之业,约言若陋,虽则若陋,无益治事矣。岂不谓蜘蛛之有智,不如蠢蚕之一緰哉。升闰年深,一方为人,专意于民利,引水转研,煮树取沥,烧矾石、淘沙金,多有取于此焉。

2、杨本

明显,他以为印有手书体序文而无年款的杨素卿刊本似为第一版,而涂本似为第二版。此说恐不当。遵循中国当代版刻通例,初刻本序文无年款,而在翻刻第二版时再补加年款,这是违背常理与常例的。如果细心研讨序文并对比旁观书的内容,也不会得出涂本为第二版的结论。

这是本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的第二个英文全译本,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个外文译本,在版本史是第14 版。此本于1980 年支出《中国文明丛书》,而由台北的中国文明学院出版部出版。译者在译者媒介中指出,早在1950 年台北的李熙谋博士便建议翻译《天工开物》,并建立了事情小组。1956 年完成初译稿,因某种启事没有及时出版。1975 年李熙谋去世后,译稿丢失。厥后研讨中国化学史的专家李乔苹(1895—1981)博士,找到失稿后再次主持英译事情,插手这项事情的有李乔苹、沈宜甲等15 位先生,终究在1980 年问世。次年(1981)李乔苹先生也去世。因为海峡两岸信息不通,李本仍以过期的陶本为底本,插图亦取自陶本,这就显得不敷。他们本身也说:“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供翻译的明朝版本。”不过如果这些科学家与本地史学界通个气,他们就会晓得明刻清修本早已藏于台北的汗青说话研讨所,并且他们也完整能够参考薮本,便不致走弯路了。

康熙中期今后至乾隆年间,清统治者加强了思惟节制。顺治年发行的一些著作在修《四库全书》时均列为“禁书”,命令全毁。而康、乾时援引《天工开物》的《古今图书集成》,则将“北虏”改成“北边”。可见当时编辑官已重视到这些字样是清廷所不容的。杨本还对《天工开物》中其他错字作了笔墨订正,并加以断句,颇便读者。杨本作为清初坊刻本,发行量较大,使《天工开物》在清朝持续传播于世,也作为后代中外发行其他新版本时订正用参考书,起了不小的汗青感化。是以它仍然是贵重版本。至于杨馆本与杨所本的干系,二者能够是同时发行,只不过扉页情势略有分歧。也能够是杨馆本在先,售完以后再印一次,换了个扉页,再增加一些出版商告白笔墨。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