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3页/共10页]

博哉,宋子(宋应星)所为也。禾役之于穟穟,彼黍之于离离,种艺至春簸,馨无[不]宜。若裳服则起[于] 枲麻、卒[于] 机杼。扬色章采,织纴可就,执针可用。其在馀,则舟于深、舆于重,陶有瓦罂,铸有钟釜,琼琚琼瑶,可赠可报。皆发于埋头,得于切问之而至矣。其论食麻,断达成也,所见远矣。夏鼎之于魑魅,硝铅之于琉璃,可谓能使物昭昭焉。一部之业,约言若陋,虽则若陋,无益治事矣。岂不谓蜘蛛之有智,不如蠢蚕之一緰哉。升闰年深,一方为人,专意于民利,引水转研,煮树取沥,烧矾石、淘沙金,多有取于此焉。

1926—1927 年武进人陶湘(字兰泉,1870—1940)先生刊刻《天工开物》时曾从尊经阁获得此本订正,厥后展转入藏于北平人理科学研讨所。在人文所藏书柬目中著录说:“《天工开物》三卷,明宋应星撰,明杨素卿刊本,三册。”1934 年北京图书馆对此作了晒蓝复印。1945年今后,人文所藏书移交原中心研讨院汗青说话研讨所。1949 年前,此本被提调至南京,后又运到台北,今藏台北汗青说话研讨所。由此可见,《天工开物》两种初期刊本都在中国境内有传本。趁便说,此处所谈到的杨本,还藏于巴黎的国立图书馆。关于杨本刊刻年代,先前多以为是明朝。三枝重视到涂本与杨本的异点,但仍以为二者均是明刻本,或此中之一能够是明刊伪版。薮内因未见杨本,引三枝之说后以为“这两个本子都被鉴定为明板,但是鉴定二者的前后,是很困难的题目”。孙殿起(1894—1958)先生畴昔能够经售过杨本。他在其《贩书偶记》中写道:“天工开物三卷,明分宜宋应星撰。无刻书年代,约天启间书林杨素卿刊。”此或因孙先生经手古书太多,未细心订正,故引出结论不当。查宋应星是奉新人,只在分宜任教谕而著此书。且书成于崇祯十年,天启时髦未成书。陶湘等人也以为杨本为明刊原版,还以为杨本手书体序为应星手迹。前述俄籍汉学家贝勒和人文所书目作者也将此本定为明刊版本。其以是如此,主如果手书体序给人形成一种错觉。而实在这是明清之际书林杨素卿为使此书发行,不得已而为之的,黄彰健第一个认定杨本是明刊清修本。这是精确判定。明末时杨素卿已将翻刊本板木筹办伏贴,时价明朝骤亡,他为使此书在清初发行,遂决定去掉原序中崇祯年款,将注释中“我朝”改成“明朝”。但因署年款那一行字过量,挖板困难,乃决定请一书法妙手重新抄序,未尾只书“宋应星题”。形成一种印象,仿佛作者是清初人。杨素卿还在扉页上加刻些告白性笔墨以吸引读者,他很有一番买卖经。

十1、任本

6、商本

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当代铅字竖排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六版。起因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故称为“商务本”或简称“商本”。20年代时丁文江从罗振玉那边看到菅本后,曾请上海商务印书馆照相复制,追求铅印出版。但因陶本已于1927 年提早问世,是以这个铅印本迟至1933 年才出版。商本以菅本为底本,笔墨订正参考陶本。笔墨根基上是涂本体系,曾加句点,但插图则涂本及陶本兼而用之,成为异化体系,显得体例不一。

成果鉴定杨本为明刻清修本。杨素卿当为明末清初江南刻书商,其籍贯及事迹尚难查出。但我们重视到杨本用纸的帘纹形刻及纸的质地与所见清初福建竹纸类似。是以疑这报酬福建人,而明清之际福建刻书商也确有很多杨姓者,福建又与江西相邻,能使杨素卿很快获得《天工开物》。该当说,杨本虽在较着处所窜改了涂本个别笔墨,以适应当时政治情势,但窜改得不敷完整。如《佳兵》章涂本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杨本却一仍其旧。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