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2页/共10页]
6、商本
这是50 年代日本闻名科学史家薮内传授主持的本子,故称“薮内本”。它是战后日本出版的第一个全新的版本,也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外文全译文和注释本。1952 年由东京的恒星社以《天工开物研讨》为名用铅字付梓颁发(竖排),作大32 开本全一册精装。此本以东京的静嘉堂文库所藏涂本为底本,以菅本、陶本、局本为订正参考,插图取自涂本,改正了陶本在插图上的缺点。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天工开物》的日文译文及注释;第二部分是《天工开物》的汉文原文,附断句及笔墨订正;第三部分是11 篇专题研讨论文,书末附索引。是以薮本集《天工开物》原著订正断句、日文译注及专题研讨于一体,在体例上是最为完美的本子。
日本都贺庭钟撰《天工开物序》(1771)辨别其他,易其有无。废于古,兴[于] 今;如日[自] 东,如日[自] 西,高低纵横者,维其天乎。
这是三枝博音博士供应的版本,故称“三枝本”或简称“枝本”。它是20世纪以来在中国以外出版的第一个《天工开物》版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八版。该版于1943 年由东京的十一组出版部出版,共发行3000 册,在当时这个印数并不算少。此书为大32 开本全一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菅本《天工开物》影印,第二部分是三枝氏的《天工开物之研讨》,用铅字竖排。全书的名字仍叫《天工开物》,但扉页印有“宋应星原著、三枝博音讲解”字样。本书第二部分是三枝氏为讲解《天工开物》而写的七篇有代价的学术论文:(1)《天工开物》在中国技术史中的职位;(2)《天工开物》的技术史意义;(3)《天工开物》对日本技术诸部分的影响;(4)《天工开物》诸版本的研讨;(5)《天工开物》中技术诸名词的注释;(6)各版本(指菅本、涂本、杨本及局本)订正表。这七篇出色论文初创了本世纪研讨《天工开物》的新局面。三枝博士肯于如此勤奋而当真地全面研讨《天工开物》的精力,令人佩服。他为先人研讨《天工开物》打下了坚毅根本,供应了莫大的便当。固然因前提干系,他的个别结论不免失周,但从总的方面看,他的研讨至今仍有其学术代价和汗青意义。
这是20 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菅本影印本,是继陶本以后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二个本子,从全部《天工开物》版本史上属第五版。因为是由上海华黄历局于1930 年出版的,故称为“华黄历局本”或简称为“通本”。
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当代铅字竖排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六版。起因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故称为“商务本”或简称“商本”。20年代时丁文江从罗振玉那边看到菅本后,曾请上海商务印书馆照相复制,追求铅印出版。但因陶本已于1927 年提早问世,是以这个铅印本迟至1933 年才出版。商本以菅本为底本,笔墨订正参考陶本。笔墨根基上是涂本体系,曾加句点,但插图则涂本及陶本兼而用之,成为异化体系,显得体例不一。
康熙中期今后至乾隆年间,清统治者加强了思惟节制。顺治年发行的一些著作在修《四库全书》时均列为“禁书”,命令全毁。而康、乾时援引《天工开物》的《古今图书集成》,则将“北虏”改成“北边”。可见当时编辑官已重视到这些字样是清廷所不容的。杨本还对《天工开物》中其他错字作了笔墨订正,并加以断句,颇便读者。杨本作为清初坊刻本,发行量较大,使《天工开物》在清朝持续传播于世,也作为后代中外发行其他新版本时订正用参考书,起了不小的汗青感化。是以它仍然是贵重版本。至于杨馆本与杨所本的干系,二者能够是同时发行,只不过扉页情势略有分歧。也能够是杨馆本在先,售完以后再印一次,换了个扉页,再增加一些出版商告白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