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2页/共10页]
博哉,宋子(宋应星)所为也。禾役之于穟穟,彼黍之于离离,种艺至春簸,馨无[不]宜。若裳服则起[于] 枲麻、卒[于] 机杼。扬色章采,织纴可就,执针可用。其在馀,则舟于深、舆于重,陶有瓦罂,铸有钟釜,琼琚琼瑶,可赠可报。皆发于埋头,得于切问之而至矣。其论食麻,断达成也,所见远矣。夏鼎之于魑魅,硝铅之于琉璃,可谓能使物昭昭焉。一部之业,约言若陋,虽则若陋,无益治事矣。岂不谓蜘蛛之有智,不如蠢蚕之一緰哉。升闰年深,一方为人,专意于民利,引水转研,煮树取沥,烧矾石、淘沙金,多有取于此焉。
这是三枝博音博士供应的版本,故称“三枝本”或简称“枝本”。它是20世纪以来在中国以外出版的第一个《天工开物》版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八版。该版于1943 年由东京的十一组出版部出版,共发行3000 册,在当时这个印数并不算少。此书为大32 开本全一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菅本《天工开物》影印,第二部分是三枝氏的《天工开物之研讨》,用铅字竖排。全书的名字仍叫《天工开物》,但扉页印有“宋应星原著、三枝博音讲解”字样。本书第二部分是三枝氏为讲解《天工开物》而写的七篇有代价的学术论文:(1)《天工开物》在中国技术史中的职位;(2)《天工开物》的技术史意义;(3)《天工开物》对日本技术诸部分的影响;(4)《天工开物》诸版本的研讨;(5)《天工开物》中技术诸名词的注释;(6)各版本(指菅本、涂本、杨本及局本)订正表。这七篇出色论文初创了本世纪研讨《天工开物》的新局面。三枝博士肯于如此勤奋而当真地全面研讨《天工开物》的精力,令人佩服。他为先人研讨《天工开物》打下了坚毅根本,供应了莫大的便当。固然因前提干系,他的个别结论不免失周,但从总的方面看,他的研讨至今仍有其学术代价和汗青意义。
这是本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的第二个英文全译本,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个外文译本,在版本史是第14 版。此本于1980 年支出《中国文明丛书》,而由台北的中国文明学院出版部出版。译者在译者媒介中指出,早在1950 年台北的李熙谋博士便建议翻译《天工开物》,并建立了事情小组。1956 年完成初译稿,因某种启事没有及时出版。1975 年李熙谋去世后,译稿丢失。厥后研讨中国化学史的专家李乔苹(1895—1981)博士,找到失稿后再次主持英译事情,插手这项事情的有李乔苹、沈宜甲等15 位先生,终究在1980 年问世。次年(1981)李乔苹先生也去世。因为海峡两岸信息不通,李本仍以过期的陶本为底本,插图亦取自陶本,这就显得不敷。他们本身也说:“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供翻译的明朝版本。”不过如果这些科学家与本地史学界通个气,他们就会晓得明刻清修本早已藏于台北的汗青说话研讨所,并且他们也完整能够参考薮本,便不致走弯路了。
十4、李本
这是20 世纪以来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版本史上是第11版。固然早在19 世纪30 年代以来,巴黎的法兰西学院汉语传授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9—1873)已将《天工开物》一些章译成法文,再由法文转译成英、德、俄、意文,并且1869 年他还将有关产业各章合起来出法文单行本。但这还不是全译本,只能说是摘译本。真正的西文全译本,是1966 年美国匹茨堡城(Pittsburg )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汗青系的任以都博士及其丈夫孙守全(1982 年卒)合译的英文本,故此本称“任本”。任以都是中国老一代化学家任鸿隽(1888—1961)传授的女儿,但她的范畴是中国史。她所取用的底本是上海1959 年中华书局的影印涂本,参考其他已出的版本,插图取用涂本。作一册16 开精装,除译文外,还包含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