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舟车》译文2[第1页/共5页]
①血争而后日辟:以身相搏而车战渐少。
造车的木料,先要选用长的做车轴,短的做毂(轴承),以槐木、枣木、檀木和榆木(用榔榆)为上等质料。但是黄檀木摩擦久了会发热,因此不太适合做这些东西,有些细心的人就选用两手才气合抱的枣木或者槐木来做,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轸、衡、车厢及轭等其他部件,则是不管甚么木都能够用。
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马止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若两轮者驾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允。脱马之时,则以短木从地支撑而住,不但是欹卸也。
别的,牛车装载草料的以山西为最多。到了路窄的处所,就在牛颈上系个大铃,名叫“报君知”,正如普通骡马车的牲口也都系上铃铛一样。另有北方的独辕车,驴子在前面拉,人在前面推,不能耐久骑坐牲口的搭客常常租用这类车。车的坐位上有拱形席顶,能够挡风和遮阳,搭客必然要两边对坐,不然车子就会倾倒。这类车子,北上至陕西的西安和山东的济宁,还能够中转北京。不载人时,载货最多的是四五石。另有一种用牛拉的轿车,以河南省一带最多。两旁有双轮,中间穿过一条横轴,这条轴装得非常平,再架起几根短横木,轿就安设在上面,人坐在轿中很安稳,牛停下来而脱驾时车也不会倾倒。至于南边的独轮推车,就只能靠一小我推,这类车能够载重两石,碰到盘曲不平的路就过不去,最远也只能走一百里。其他的各种车辆在此难以一一列举。只是考虑到南边人没有见过大骡车,而北方人又没有见过大船只,是以在这里大略先容一下。
长江、汉水上所行驶的官府用来运载税银的“课船”,船身非常狭长,前后一共有十多个舱,每个舱只要一个铺位那么大。整只船统共有六把桨和一座小桅帆,在风波当中靠这几把桨鞭策划行。如果不赶上顺风,仅一日夜顺水便可行四百多里,顺水也能行驶一百多里。明朝的盐税中,淮阴和扬州一带征收的数额很大,也要用这类船来运送税银,以是就称它为“课船”。来往搭客想要赶速率的,常常也租用这类船。课船的航路普通是南从江西省的章水、贡水,西从湖北省的江陵、襄樊等处所解缆,到江苏省的仪真、瓜洲为止。
四川八橹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挽纤者以巨竹破为四片或六片,麻绳约接,名曰火杖。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山石中间闻鼓声而能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减退,方通来往。其新滩等数极险处,人与货尽盘岸行半里许,只余空舟高低。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以是辟滩浪云。
①章、贡:章、贡二水,指今之赣江流域。
凡车利行高山,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各国战役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国。楚、汉血争而后日辟①。南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遂无所用之。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
缠足:穿上鞋袜。
【注释】
黄河秦船(俗名摆子船)。造作多出韩城,巨者载石数万钧,逆流而下,供用淮、徐空中。舟制首尾方阔均等。仓梁平下,不甚隆起,激流顺下,巨橹两旁夹推,来往不凭风力。归舟挽纤多至二十余人,甚有弃舟空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