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中医之体谓之道[第1页/共3页]
再至近代,因西医之因,便呈现了现在意义上的中医,中医又入一以西解中之期间。中医之体已渺不成闻,中医之用仿佛又茫无眉目,此中人缘,颇值玩味。
待入了大殿,只见殿内可谓熙熙攘攘,身着各式道袍之人穿越此中,亦有些许着长袍、西装之流夹错其间。至扳话以火线知各大道派来得实在很多,各方名医亦是有之。于大殿内杵了三炷香工夫,药王爷圣诞便于一阵金鸣当中而始,直至中午堪堪结束。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深思妙理,留意研讨,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浏览群书。五经仁义之道,三史古今之事,内经慈悲之德,《庄》、《老》任真体运。
道医自上古而传,大略可分做二阶段,以唐宋而分。唐宋之前道医、中医并非二物,医者多隐迹山林,餐风饮露,长时以修真摄生为务,是以能观天之象,效天之行,常证内景,验应人体。所谓“知其体,明其用”。故而应属真正的“道医”。
其1、符道门:符在每个门派多无益用,但本色绝非一张黄纸一点朱砂、墨水如此简朴。我教在实战中,有纸上的符和虚空的“飞符”两种。纸上的符多为近处求治的人所开,朱砂所画为火符,取“离火”之象,有生阳、滋长之用;松烟磨所画,取卦象于“坎”,有收敛、藏匿、杀伐的服从。行符之时前,先需辩证题目本源,比如治邪可出“铁火符”“王元帅符”“战鬼符”;化解口舌就有“铁杖符”;治小人乱传是非或者谩骂就有专门的“独脚魔王封口符”等。
古时并无道医、中医之分,共称之为道医,大医。皆是起自于《易》,行道之法。当时之医者,所须触及之物实在颇多,以药王爷孙思邈谓之——
“飞符”是隔空发挥的利器,多用于刈邪、斗法或者远间隔医治。我师父刘公飞符引雷打妖邪的故事已经在《引子》中提及,其能力不成小觑。如果病人在五里外,伤口出血不止,家人求救则能够飞出一道“隔山止血符”,若另有淤血则用有化解淤血、跌打毁伤的“活经符”;斗法,不是神通圈子里的人很难碰到,即便是神通圈子里的人,恐怕很多也不明何谓真正的斗法。两方斗起来的时候,很多学艺不精的人都不知如何抵挡。我教中在斗法时候用于主动反击的比方有“五鬼打门”一套“寸斩飞刀”一套以及“大小雷霆”等,若我教门徒是迎战一方则可飞出“铁火金盾”“四纵五横”以及合计有十三张符为一套的“断斩仇雠”。以纸符为媒介,飞出盾牌、天罗地网等奥妙宝贝。
这里揭示的是在某寨主家厨房停止“追魂摄魄”里的《紫微追魂符命》和《铁火摄魄符》。
五百蛮雷亲到此
是故,医乃时空医学,其内包含对时、空间之了解,包含道医认知疾病、治愈疾病之道理,其内有人声与地球、太阳系、物质宇宙乃至三界之间的时空干系。对此干系,我中原前辈便将之定义——天人相参、天人呼应、天人合一。
“诸位道友,药王爷圣诞已过,中午一过斗医大会。”
金火轰隆震乾坤
唐宋以后,元明清,中医因儒门垂垂蔚然成章,儒医之说由此而出,架空禁咒、服食、辟榖、调气诸法,且不承认神仙家及房中术可列入医学传统中,道林养性之说,渐成儒门事亲之业。化成金元四大师及历代各派,中医遂渐朝官方提高,已无唐宋之前那超脱与灵性。而代之以繁衍庞大的流派与病症推演,而后中医便侧重于“用”,渐失中医之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迷于器而渐失于天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