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预知晴雨[第2页/共6页]
几月之前,西宁王兵败身故的动静传入朝中,李守礼持续几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现在再提及西宁王仲,李守礼脸上蕉萃更甚,额头皱纹仿佛一刹时多出两条,唉声感喟道:“当年西宁王还朝,拂尘之人恰是本王,二十年啦,本王还能苟延残喘,可我侄儿,唉!。”
开元这二十年来,李守礼始终不忘当年所受磨难,可官复原爵的他并未鞠躬尽瘁于朝政,相反,玩物丧志,纸醉迷金,身居要职却整天酒色缠身,不务正业,朝中大臣对此多有不满,天子李隆基念他当年护佑之情,又有嫁幼女与吐蕃和亲之功,也就默许支撑了。
李守礼起家作揖,正襟而立,速将西宁王之子李孟德之事说于李隆基。李隆基听后,沉吟好久,回身而背,犹疑间,午膳乃至,高力士从外而入,引内侍省下人回到殿中,靴面之上已是湿湿灰尘。
“是他。”李守礼浑身蹿电,蓦地想起这个宇文孝直,惊诧叹道:“老先生犹在人间!”
李隆基极重交谊,听罢,眉头舒展,忧色全无,取而代之则是伤感万分,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叹道:“当年苛吏失势,暴施酷刑,铁骨铮铮的将军都没法接受,更何况我们这些皇子皇孙。当年,朕才七岁,只因在宫中斥责武崇训唾骂宫中士卒,武曌便杀我母后,当年阿瞒年幼,几位皇兄年长,若没有皇兄替阿瞒受过,恐怕朕也活不到本日。只可惜莒王兄走得早,没有福分享用承平光阴啊。”
父母早夭,年幼磨难,熬到这个职位,活到这把年龄,躺在摇椅上似有所思亦无所思的李守礼实在早已满足,只是人老了,精力已不像二十年前那般畅旺,现在午后小憩,要足足一个半时候方能睡醒,常常入梦,脑海当中还是当年受刑惨痛之景。虽是位极人臣,贵为帝胄,可如本年近花甲,李守林心中还是有些遗憾的。第一桩遗憾便是本身的幼女,李奴奴,也就是卓雅的母亲,吐蕃当今王后,金城公主。当年中宗复位李唐,社稷动乱,边陲不稳,李守礼刚被封了王爵,朝廷为保边疆之一时承平,只得和亲吐蕃,李守礼身为皇亲,忍痛割爱,将膝下不满十三周岁的幼女嫁了出去。
“等等。”李守礼俄然想起甚么,摆动手,将李恕叫到跟前,贴在李恕耳边瞪眼说道:“拆开,念给我听。”
李守礼听了,双唇一闭,不悦道:“混账东西,那是我父王骨肉,兄长独苗,哪头轻重,你分不清楚?”
李守礼的第二桩遗憾,便是不争气的儿子们。这件事守礼也怪不得别人,只能怪他本身年青时放荡,子不教,父之过,守礼教子无方,儿子良莠不齐,必定是这般了局。李守礼高居司空,身兼六州刺史之职,亲王当中,无人能出其右,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头衔都是天子恩赐。守礼本人虽没甚么治世本事,可这职位坐久了,天然也能轻车熟路,把握恰当。开元十年后,天下渐入富庶,李守礼的官爵也是越来越大,可他这三个儿子倒是不可,只遗传了父亲的贪赏吃苦,未能担当父亲的哑忍坚固,可谓是胸中无点墨,手头无寸功,恐怕守礼百年以后,邠王府这份家业迟早是要荒废在这三个儿子手上。
“如此一来,那仆人的寿宴如何办?老奴没法两端全面。”李恕眉头一抬,看了眼仆人色彩,随之低下头,谨慎问道。
伫在李守礼身后的婢女摆布低头,细细手腕缓缓摇起葵扇,亭外等待多时的四名侍女谨慎翼翼为守礼去了鞋袜。李守礼四仰朝天,左手揪起领子,右手扇着氛围,涓滴没觉着风凉,暗自道:“一到雨天就是闷热,活见了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