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是有点过分了的感觉[第1页/共9页]
萧绰萧太后
?道宗式微
916—937年[1]
因为位于辽南京的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处,他们拥立耶律淳为帝,即天锡帝,史称北辽。天锡帝降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为附庸。但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辽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此时辽臣李处温父子感觉远景不妙,筹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贯,欲挟制辽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明他们罪过而赐死之。当年十一月,辽德妃五次上表给金朝,只要答应立耶律定为辽帝,其他前提均承诺。金人不准,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关,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仲春辽南京被攻破。辽德妃带着侍从的官员投奔天祚帝,天祚帝诛杀她[27]?。
大契丹[1]
世宗期间
县
捺钵,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辽朝虽前后以辽上京和辽中京作为都城,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都城,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这是因为辽朝的首要民族契丹族为游牧民族。因为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天子的巡狩制。统统严峻政治题目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措置政务的行政中间。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天子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辨别于皇都的宫帐。因气候、天然前提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28]?。
边境编辑
哈喇契丹[26](全称)
关于契丹初次改国号为“辽”的时候,普通有937、938和947年三种说法[20-21]。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普通学者都认同如许的观点,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22]。从浩繁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心”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已经仿佛以中国自居了[23]。
史学界公论,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3][17-19]。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
辽国的体系大抵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按照《辽史·地理志》。
?契丹崛起
南下中原
?宗教
大契丹、契丹国、契丹(简称)
行政区划
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936年后唐产生内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天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前提,要求辽太宗援助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马队,于晋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帮手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扶植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28]
上京道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道域为中间的契丹本土。
道宗式微
因为政局动乱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履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规复因耐久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结合对抗遂渐强大的后周。959年后周策动北伐,辽朝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霸占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乃至成心放弃燕云十六州[32]?。最后后周世宗因为沉痾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拥有,而辽军加强防备,不敢南下。因为辽穆宗本人爱好殛毙,常常亲手杀人。同时又爱好打猎到“竟月不视朝”,最后于969年仲春被侍人所弑。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即辽景宗,改元为保宁[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