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修成凡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八十三章是有点过分了的感觉[第2页/共9页]

因为位于辽南京的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处,他们拥立耶律淳为帝,即天锡帝,史称北辽。天锡帝降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为附庸。但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辽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此时辽臣李处温父子感觉远景不妙,筹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贯,欲挟制辽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明他们罪过而赐死之。当年十一月,辽德妃五次上表给金朝,只要答应立耶律定为辽帝,其他前提均承诺。金人不准,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关,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仲春辽南京被攻破。辽德妃带着侍从的官员投奔天祚帝,天祚帝诛杀她[27]?。

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

契丹崛起

?契丹崛起

为了统治本地汉族,辽太宗采纳“因俗而治”的统治体例,实施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

大契丹[1]

大辽(燕云汉地)

非汉文国号

而头下军州是辽朝一种特别建置。契丹贵族将所俘掠的人丁,建立州、军安设,督迫其为仆人劳作。辽诸王、外戚、大臣所拥有的头下军州可建城郭,其他只能有本身的头下寨堡。头下军州多设在潢河道域契丹住地。俘户主如果河北、山西的汉人和东北地区的渤海人。头下州县称呼,常采取俘户客籍州县称呼,如俘卫州民,建卫州;俘三河县民,建三河县;俘密云民,建密云县等。头下军州的轨制到辽圣宗期间逐步拔除[28]?。

上京道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道域为中间的契丹本土。

南下中原

3边境

1国号

捺钵轨制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萧干)叛金,八月安定。1124年,天祚帝已经落空了辽朝的大部分地盘,他本身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眷大多数被杀或被俘,固然他还筹算光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但愿了。保大五年仲春二旬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辽朝共用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期间),历经9位帝王[28]?。

“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以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有学者研讨“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夸大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25]。

辽朝全盛期间边境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10]。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因循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实授、遥授之分。职事官与散官及阶、勋、宪衔、册封、食邑户数等配套。辽代官名多有契丹语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隐掌管皇族政教,夷离毕掌管刑狱,乙里免为诰命夫人,等等。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