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用语终极大全(小说中会出现)[第5页/共15页]
心办事多年,道心坚毅者。
护持本山各种弘法利肇奇迹捐募净资者。
善知识能长菩萨身,像父母哺育后代。
圆顶
佛教诸宗中,密教特重灌顶,总称为奥妙灌顶。其作法是由上师以五瓶水,意味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现担当佛位的意义。
冀求无上菩提的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处所,称为菩提道场,其道场之树称为菩提树。
佛法浩大如大海,以上所列的"佛门用语",正如大海之一沤;就是现有的梵学大辞典,也未能将统统的名词完整搜尽,但睹之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矣!
大士
招提
以本身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饶益众生,并使本身趋入菩提涅盘。
诵经时利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铜、紫铜等材质所制。铃有惊觉、欢乐、说法三义。鸣铃以扶养诸佛,称为振铃。
印度、西域诸国请人时,先赠齿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安康,以表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称为请观音法或杨枝净水法。皈依典礼时,以杨柳枝沾净水洒净,表净身之意;或于法会前,以杨柳枝沾净水遍洒法会坛场,表干净坛场。
寺院的方丈,掌管寺院统统大小事件,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厥后转指方丈的居室,今为禅林方丈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用于维系佛教僧团中的端方和次序的木板,形如宝剑。依利用目标之分歧,而有诸多称呼:用以警策勤奋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省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利用者,称为"监香香板"。普通由方丈、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纠察等职事所持用。
指上法堂说法。古时长老方丈可随时上堂,厥后则有按期及临时上堂之别。
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遍及的被利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非论削发、在家,都以"大德"尊称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也称之为大德。是以"大德"一词成为佛教界普通性的礼称。
禅堂
一师一道,劝募功德者。
论藏:音译阿毘达磨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先人以殊胜的智能,再加以构造化、体系化的论议
在禅林中,亦称托 为"罗斋"。又粥饭之时,擎 而赴僧堂,亦称托 。
加持
谓处置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布道传法、清净和合、随缘安闲、伦理纲常、勤奋自给、公道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糊口。
杨枝,又作齿木。是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树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还礼。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便是其木。齿木,名作杨枝。”
法堂
应法沙弥:春秋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削发得度,依必然的典礼受持十戒。
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号、法讳、戒名。如僧侣在剃度典礼停止后,由师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书众于皈依、受戒或葬仪时,师父即授给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