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用语终极大全(小说中会出现)[第4页/共15页]
又称作缦条衣、缦条、礼忏衣。用两幅布缝制而成,为受持五戒、菩萨戒的在家书众所穿戴。
僧众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鞋面除脚尖部分以外,余皆缝缀为多少方孔,色彩有黑、灰、黄、褐等色。也有鞋面全数无孔,只在前端缝一硬梁,与普通的便鞋类似。若鞋面有六孔,则意味六度,表修道人应勤修六度波罗蜜,亦意味看破人间统统无常的事物。
尸罗
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展状况,可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期间。
又作祷告。仰求佛菩萨的冥助,以祈得消灾增福的意义。
即以水灌于头顶的典礼。原为当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种典礼,国师以四大海的水灌其头顶,表示祝贺。
人缘
凡是修习梵衲苦行的人,在平常糊口中必须严守以下十二种修行规定:要挑选余暇的处所;要过托的糊口;要饮食节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择贫富;中后不得饮浆;要守三衣具;要穿戴粪扫衣;要常坐树下思惟;要常露地静坐;要住于宅兆之处;要常坐不卧。修学梵衲苦行者的糊口,就要过如许简朴的糊口,也是清净的糊口。
即安设佛像。
法衣
为僧侣所持的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出声杖,智杖,德杖。锡杖是由锡、木柄、錞三部分构成。杖头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动摇时,则出"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为比丘行于门路时,该当照顾的器具,用于摈除毒蛇、害虫等;或于乞食时,振动锡杖,令人闻声而知。后代则为法器之一。
应法沙弥:春秋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削发得度,依必然的典礼受持十戒。
开放静虑。指禅者停止坐禅,或于课诵、粥饭、听讲、普请时,听许散动,相对于止静。
阿罗汉三义之一。指阿罗汉得漏尽,断除统统烦恼,应受人天的扶养,故称应供。
参与讲学多年且有正见者。
指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即起求摆脱磨难,往生净土或成佛的欲望。又作初意、新心。为菩提心的略称。
延寿堂
在寺庙中职司佛殿的焚香、燃灯等事情者,称为香灯。
驱乌沙弥:春秋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具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才气。
含有行动、风俗、脾气、品德、虔诚等诸义。是六波罗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为防过止恶之用。
善知识能长菩萨身,像父母哺育后代。
以上三者合称三沙弥。
善知识就像良医,能医治你烦恼诸病。
开光
手炉
梆
禅林用来告诉大众入浴、斋食等的鸣器。又作饭梆、木鱼、鱼鼓、鱼板、鱼梆、鸣鱼。在当代禅林中,常挂于浴室,供作鸣击,以告诉大众入浴。当今普通寺院常吊挂于斋堂外,用来告诉大众用斋。
寺院正面的楼门。这是因为畴昔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庙门"。普通有三个门,意味三摆脱门,以是又称"三门"。今之寺院或独一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禅林用语。指转凡夫迷妄的状况而入于圣者开悟的境地,与"转迷开悟"同义。
说法
内不为妄念所惑,是名为"禅";外不为境地所染,是名为"定"。禅定意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狼藉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