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两年之约[第2页/共4页]
刘墉点点头又劝道:“元龙兄,你这病根乃是贪食生鱼生虾而至,今后切不成再食了。”
刘墉对诸葛亮极是崇拜,几近到了痴迷的境地,听了陈登所言惊诧万分,忙道:“元龙兄怎有如此说法?”
“崇如过誉了。”陈登叹了口气道,“那孙策英勇非常,有他亲身坐镇领兵,麾下众将士便勇气百倍,状以下山猛虎,为兄也是不敌啊。”
刘墉摇点头,意气纷发隧道:“此事功亏一篑虽令小弟义愤填膺、悲伤欲绝,却也令小弟惊醒。事事求与别人,事事服从别人,有的或能言听计从,有的倒是弃之不消,更有甚者反而防备于你,伤害于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经》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小弟已下定决计,从今今后不再跟班任何一方,而是自主门庭,自已当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离了别人,我刘墉就不能重振大汉,实现国度一统?”
“小弟意欲先与孙权交友盟好,乘机取荆、益二州,先与曹、孙三分天下,然后……”刘墉便将诸葛亮《隆中对》的打算和盘托出。
“如是别人只怕是难以抵挡了。”韩老头摇点头,又嘬了一口酒道,“陈元龙何许人才,聪明盖世,腹藏霸术。他一面遣功曹陈矫为使陈述短长,求救于曹操;一面恪守城池,安闲自保。”
刘墉感慨道:“那孙策自袁术处借兵不过一千,短短数年,竟一统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之地,当真是威猛非常。若孙策不死,迟早必与曹公分庭抗礼,共逐天下。”
“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少年英才。”陈登一叹,又道,“孔明之策揆情度理,运营精密,可说建功立业之雄图伟卷。不过依为兄之见,崇如依此策行事只能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却难称霸诸强,遑论答复汉室、重振朝纲了。”
陈登的脸上暴露不成思议的神情,惊诧道:“此策审时度势、恢宏澎湃却实在可行,崇如是如何想到的?”
刘墉点点头,与孙策修好这条战略还是我献给曹操的呢,又道:“厥后,孙策遣使入城,陈明短长,华歆无法只得举城投降,因而江东六郡尽归孙氏,疆宇安定,丞相闻之也是赞叹不已。只是孙策心高气傲,不听劝止,执意单骑外出打猎,不想竟死于宵小之手。一代英杰,壮志未酬却死于非命,真是可惜了!”说到这里,刘墉不由看了下小乔,岂料小乔也正望向他。两人悄悄一点头,心有灵犀,都想到人生如戏,既为大乔躲过此劫而欣喜,又为孙策早死而感慨。
“还好孙策早死,不然广陵不免再有兵器之祸啊。”韩老头又嘬了口酒,连连赞道,“好酒啊,好酒!”
刘墉道:“此人年未及弱冠,隐居于襄阳隆中,寂寂知名,故不为人知。”
刘墉点点头道:“我虽不在许都,也猜曹丞相定是采取了陈元龙之策。”
韩老头点头道:“那孙策自起兵以来,横扫江东诸郡,无不是望风披靡,一击即溃。匡倚惨败如此,倒是平生头一遭,小霸王自难善罢甘休。几月后,孙策介弟孙权为帅,出兵数万,再攻匡琦。吴军此次卷土重来,阵容浩大,远胜前战。”
“那是天然。曹丞相雄才伟略,岂不知此中关窍?因而置北线危局于不顾,命曹仁点雄师驰援匡琦。”
陈登平静自如隧道:“其一,‘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之间如何弃取?荆州利尽南海,西通巴、蜀,向东可顺江而下直面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虎视中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孙权雄才伟略、目光如炬,如此首要之所又岂能拱手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