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两年之约[第3页/共4页]
“崇如早该如此了。禅经有云,人贵自主,勿依靠人,勿强求人,别人不管亲疏,皆不成依靠。”陈登点头一通奖饰,又问道,“不知崇如对将来是何筹算?”
刘墉也不否定,点点头道:“恰是。小弟此行其一是担忧元龙兄身材安康;其二是有要事与兄相商。”说着,从怀里取出一张纸递给陈登,又道,“此是圣上托给小弟的血诏摹本,元龙兄请看。”
陈登感激道:“此事真很多谢崇如操心。为兄那经常常胸闷气短,心烦意乱,不思饮食,寻遍各地名医皆不知其因,不敢下药。为兄日渐蕉萃,形如干枯,奄奄待毙。幸得崇如保举了华神医,愚兄只服一剂,便口吐三升小虫,转危为安;二剂以后,饮食日趋普通,身子逐步病愈,华先生医术当真天下无双。”
自古以来中医对蛔虫、钩虫、绦虫这类寄生虫另有药物可用,但对吸虫倒是一点体例也没有,而刘墉所学的驱虫药又多是西药,也是束手无策,只得安抚道:“华先生仁心仁术,必有回春妙手。”
“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少年英才。”陈登一叹,又道,“孔明之策揆情度理,运营精密,可说建功立业之雄图伟卷。不过依为兄之见,崇如依此策行事只能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却难称霸诸强,遑论答复汉室、重振朝纲了。”
陈登平静自如隧道:“其一,‘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之间如何弃取?荆州利尽南海,西通巴、蜀,向东可顺江而下直面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虎视中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孙权雄才伟略、目光如炬,如此首要之所又岂能拱手相让?”
刘墉听得是荡气回肠,遐想当时陈登谈笑风生、批示若定,不由神驰,又问道:“吴军连番损兵折将,匡琦还是岿然不动,那孙策好勇斗狠,岂肯轻言失利?”
陈登将刘墉迎到书房,分宾主而坐。刘墉高低打量了陈登一番,只见他虽描述干瘪,却精力尚好,先放了一大半的心,又体贴肠问道:“元龙兄,华先生可到广陵给兄瞧过病么?现在可好些了吗?”
“小哥觉得陈太守只是死守待援么?非也!陈元龙料知吴军闻说曹丞相出兵来救,必军心浮动,便想了个妙策。”
这段时候恰是刘墉、关羽赋闲许都,被曹操雪藏不消之时,两人对外界动静知之甚少,对广陵之战更是无知无闻。刘墉便问道:“老丈,不知陈元龙是如何压服曹丞相,又是如何应对孙权重兵的?”
刘墉摇点头,意气纷发隧道:“此事功亏一篑虽令小弟义愤填膺、悲伤欲绝,却也令小弟惊醒。事事求与别人,事事服从别人,有的或能言听计从,有的倒是弃之不消,更有甚者反而防备于你,伤害于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经》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小弟已下定决计,从今今后不再跟班任何一方,而是自主门庭,自已当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离了别人,我刘墉就不能重振大汉,实现国度一统?”
陈登插话道:“崇如,此事曹公讳莫如深,为兄只是略知一二,你为我细讲一下。”
刘墉点点头,与孙策修好这条战略还是我献给曹操的呢,又道:“厥后,孙策遣使入城,陈明短长,华歆无法只得举城投降,因而江东六郡尽归孙氏,疆宇安定,丞相闻之也是赞叹不已。只是孙策心高气傲,不听劝止,执意单骑外出打猎,不想竟死于宵小之手。一代英杰,壮志未酬却死于非命,真是可惜了!”说到这里,刘墉不由看了下小乔,岂料小乔也正望向他。两人悄悄一点头,心有灵犀,都想到人生如戏,既为大乔躲过此劫而欣喜,又为孙策早死而感慨。